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5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人类活动对长江干流水沙关系的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五位,其水沙关系的变化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关系密切.近几十年来,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干流水沙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本文利用宜昌、汉口、大通水文站50多年的日流量和日舍沙量资料,研究了三站水沙相关关系、水沙双累计关系、多年月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性.研究表明长江干流水沙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发生着变化,导致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粗颗粒悬移质测验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其为 《水文》2008,28(1):1-6,20
本文根据流速与含沙量分布,研究了悬移质积点法对粗颗粒含沙量测验误差.首先指出无论从输沙率还是从悬浮高度看,粗颗粒悬移质集中于河底,致使水文测验中的一些测验方法(如一点法、二点法、三点法等)带有较大的误差.进而分析了各种测法对粗颗粒的相对误差,并且随着颗粒变粗,误差愈来愈大,以致不能接受.这种情况在水库下游河道冲刷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必须重视研究和调整测验方法.最后通过与长江委水文局在沙市及监利两水文站试验结果对比,证明本文理论上的分析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山东南部海岸几十年来的地形观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砂质海岸等深线变化预测理论,建立该区的岸滩侵蚀演变预测模型,研究了该区域岸滩演变规律。实测资料验证表明:预测结果合理,基本反映了本区岸滩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海中悬移质是决定海洋光学性质、海洋水质,河口海岸带演变动力过程的重要环境参数。本文利用模拟遥感反射比数据集建立人工神经网络反演悬移质浓度,并利用东中国海现场同步数据对该算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5.
关于渤海渔业资源渐趋枯竭的原因,以往将其归咎于污染和捕捞过度这两大突出问题。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黄河等入海径流和泥沙的大幅度减少,也是制约渤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渤海渔业资源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不应只注重治污、限捕等措施,还应该强调保持一定生态淡水流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滦河三角洲属波控型三角洲。由于滦河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明季节变化。致使河口三角洲的作用营力也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洪水期以径流作用为主,表现为三角洲和堆积向前伸展;枯水季节以波浪作用为主,表现为三角洲前缘被坏和改造。典型的地貌标志是沿岸分布的沙坝-Xi湖体系。  相似文献   
7.
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华  季媛  苗苗 《干旱区地理》2006,29(6):861-866
土壤风蚀造成的直接生态后果是土地资源的退化。在春播前两次沙尘暴事件中,对科尔沁沙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土地类型的土壤风蚀量及土壤特性进行了野外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在同一沙尘暴天气下,由于土地利用和耕作方式的不同,土壤风蚀量存在着差异,新垦农地和翻耕农地的风蚀量显著高于未垦草地、免耕农地和麻黄地;免耕农地则与未垦草地的风蚀量相差不大,风蚀危害较轻;麻黄地几乎不受风蚀侵害。新垦农地、翻耕农地、免耕农地、未垦草地、麻黄地两次观测的土壤风蚀量平均值依次为24.59、15.60、2.26、1.46和0.22 g/h.cm2。(2)基于土壤特性计算的土壤退化指数结果表明,新垦农地和翻耕农地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退化。  相似文献   
8.
汉江上游水文特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永德  邹宁 《水文》1997,(2):54-56
汉江白河水文上以上为汉江上游,流域面积59115km^2,在统计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汉江上游的降水,径流,输沙等年内际变化及地区分布规律,年最大洪峰流量统计参数在干流上的变化规律,干流上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石泉,安康水库对水文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孙虎  甘枝茂 《中国沙漠》1997,17(3):261-268
对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产沙岩层中流我质输沙进行了耦合平衡分析,确定了该区间各种产沙岩层的产沙数量,并推算出黄土、基岩和风少对河流粗泥沙的贡献率分别为61.2%、34.2%和4.6%。同时,分析了该区间侵蚀产粗泥沙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大量泥沙滞留于库区,出库泥沙量减少,坝下河床冲刷而提供相当数量的泥沙,支流湖泊供沙也发生变化,这将使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有所减少。三峡大坝以上长江干流和支流建设新的大坝,南水北调、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及减少水土流失都将进一步减少长江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由此估计,三峡大坝建成后的百年内长江输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约为2.0×108~2.5×108t/a;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形成和发育期间的长江年均输沙量为1.84×108~2.28×108t。二者的数值相当接近,然而与近50年的观测(4.33×108t/a)相差甚远,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文章着重说明中国和长江上游人口的增长、种植作物的改变可能是水土流失、长江泥沙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