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珠江口盆地东部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进行了详细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检测,结果发现存在两类不同特征的原油,第一类原油含有丰富的C30 4-甲基甾烷,而C19三环萜烷、双杜松烷(主要是T构型)等代表陆生高等植物生源的分子化合物浓度低,与典型湖相沉积的文昌组烃源岩有良好的可比性;另一类原油具有高丰度的双杜松烷和C19三环萜烷以及较高的Pr/Ph值等,代表着偏氧化环境下以高等植物生源为主的恩平组湖沼相烃源岩的贡献,但这类原油中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含有只是在文昌组岩石中才有的C30 4-甲基甾烷,因而认为这类油是两套烃源岩的混源产物,恩平组原油的混合比例最高可达80%以上 ,主要分布在惠州凹陷及其南边的西惠地凸起上.原油配比实验表明,即使在文昌组生成的原油中加入50%~80%的恩平组原油,混合油仍表现出文昌组生源的特征.因此,4-甲基甾烷的存在不能作为判识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源主要是文昌组的唯一证据.文昌组烃源岩对珠一坳陷商业性油藏的贡献是普遍的,但恩平组烃源岩对惠州凹陷周边凸起上的油田/油藏的显著贡献不容忽视.正是由于恩平组生成的原油的再次注入,使得早期发生生物降解了的油藏再次充满,使油质变轻.  相似文献   
2.
3.
为揭示白云凹陷文昌组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间的耦合关系,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测井资料,采用层序原形结构剖面恢复、增强地震相分析、砂体地震扫描解释等新方法,对白云凹陷文昌组构造演化及其控制下的沉积充填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 研究表明,响应于控凹断层“弱?极强?较强?弱”的活动过程,文昌组沉积期白云凹陷经历了初始断陷期(WCSQ1)、强断陷早期(WCSQ2)、强断陷晚期(WCSQ3)和弱断陷期(WCSQ4、WCSQ5)4个构造演化阶段. 相应地,白云主洼经历了河流?湖泊、超深湖发生、超深湖充填、深湖?浅湖发生等沉积演化过程. 其中旋转断块翘倾侧的北部缓坡带主要为河流?浅湖过渡环境,发育大?中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断块倾没侧的南部陡坡带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盆中心为深湖?超深湖环境,以泥岩沉积为主,深湖区周缘发育湖底扇沉积;同时期白云东洼为陡坡+岩浆底侵形成的多隆洼地貌,以小型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局部发育火山碎屑沉积. 文昌组沉积砂体的孔隙性受白云凹陷控凹断裂和岩浆的活动强度、物源体系及次级洼陷古地理特征等因素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震和钻井资料,利用层序地层学及源—渠—汇分析技术,探讨了惠州25转换带文五段早期低位体系域发育背景及源—渠—汇沉积充填模式,并对勘探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惠州25转换带文五段具有三级层序属性,依据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特征,将文五段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2)综合分析文五段早期低位体系域沉积的源—渠—汇耦合关系,将低位体系域划分为惠州5-4沉积区、惠州5-7A沉积区和惠州5-7B沉积区:惠州5-4沉积区低位体系域规模最大,以文六段滩坝相砂体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为母岩,经3号沟谷搬运入湖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具有高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特征;惠州5-7A沉积区低位体系域规模最小,以文六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提供母岩,搬运入湖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惠州5-7B沉积区低位体系域规模中等,以文六段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砂体和惠西低凸起西段花岗岩母岩混合物源供源,分别经2号和1号沟谷搬运入湖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其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于惠州5-7A区和惠州5-4区;3)惠州5-4沉积区低位体系域砂体规模大、储层优、盖层封堵条件优越,且相对于惠州5-7区低位体系域砂体具有旁生侧储、近源成藏优势,是下一步寻求隐蔽油藏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5.
迁移型层序是陆相湖盆中一种特殊的层序构型,但是其特征以及主控因素尚不清楚.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文昌组层序地层学研究,发现下文昌组三级层序PSQ1~PSQ4主要发育在凹陷南部,上文昌组三级层序PSQ5~PSQ7主要发育在凹陷北部;三级层序PSQ1~PSQ7逐渐由南东向北西发生跨洼陷迁移.这种迁移型层序是由幕式构造活动差异性造成的,在裂陷IA幕,惠州凹陷南部控凹断裂活动强度大,发育以下文昌组为主的T型层序构型;在裂陷IB幕,北部断裂活动加强,南部的断裂活动减弱,造成沉积、沉降中心迁移到惠州凹陷北部,发育以上文昌组为主的H型层序构型.迁移型层序及其控制下的砂体和烃源岩在侧向迁移、叠加过程中,更利于生、储、盖等油气成藏要素的有效配置,形成多区块、多层段油气藏组合.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文昌组浊积体含油气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性油气藏是目前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方向和热点研究领域。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发育一厚300余米、面积约140 km2的浊积砂体,其上下岩性均为深湖—半深湖相暗色细粒沉积物。文昌组是该盆地最主要的烃源岩,具有形成岩性油气藏的物质条件。以地震资料为主,结合地质和测井等综合技术,对该浊积体的含油气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浊积体具有低频振幅能量增强、高频振幅能量降低的特点;同时AVO异常,在浊积体下部表现出同相轴下拉现象。EP17 3 1井钻遇该浊积体边缘,在浊积砂体深度(4 552~4 642 m)出现异常高压。这些特点都是含油气的表现。因此,该浊积砂体是有利的勘探目标,也是该区获得油气勘探开发重大突破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7.
石创 《地质科技通报》2022,41(3):166-172
沉积岩中的稀土元素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能够较好保存原始沉积记录。为了揭示阳江东凹文昌组发育时期的物源区物质来源、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 选取凹陷内Y-1井文昌组泥岩样品进行元素测试, 系统分析研究区文昌组泥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 文昌组泥岩稀土元素含量高, 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 Eu为明显负异常, Ce为微弱正异常特征。文昌组物质来源以花岗岩为主, 含有少量沉积岩, 沉积源区为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CeanomδCe参数指示文昌期水体处于还原环境, 为优质烃源岩发育提供良好的保存条件, 纵向上水体还原性演化规律为: 强→弱→强→弱, 与文昌组泥岩TOC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8.
珠二坳陷是已证实的生烃坳陷,坳陷内有两套主要烃源岩即始新统文昌组和渐新统恩平组地层,它们在白云凹陷和开平凹陷正分别处于生成干气和生油的高峰,珠二坳陷因斯 断裂活动的差异性而导致了成藏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下生上储,自生自储以及二者的复合型油气藏,圈闭类型在该区也比较丰富,除了有常见的大中型背斜构造外,还有大型的地层圈闭,是进行勘探,寻找油气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盆地L凹陷始新统文昌组处于勘探初期,钻井资料较少且分布不均,基于多井多资料的常规沉积相研究方法受到限制,对于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没有系统研究,本次研究充分利用地震、测井以及岩心资料,在全区开展地震相研究工作,井震结合对沉积相展布进行研究,建立裂陷期文昌组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 L凹陷裂陷期文昌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8个体系域;根据三级层序体系域内部地震反射外部形态和内部反射特征差异,识别出充填、席状、楔形、块状、丘形5种地震相类型;通过分析岩心相、测井相以及各种地震相特征,井震结合将地震相转为沉积相,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相等沉积相;初始裂陷期为小盆小湖模式,凹陷分割性较强,主要为近源扇三角洲粗碎屑沉积,强烈裂陷早期为大盆浅湖模式,洼陷连通,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强烈裂陷中晚期为大盆深湖模式,主要对应半深湖泥岩沉积,弱裂陷期主要为大盆浅湖模式,主要对应大规模长轴辫状河三角洲充填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0.
首次报道了在惠州凹陷文昌组优质烃源岩及相关原油中普遍存在丰富的2-甲基藿烷系列生物标志物,而在恩平组烃源岩中则几乎缺乏这类生物标志物,其分布具有明显的专一性。这类特殊生物标志物在该地区沉积地层中分布特征的专一性是由不同时期沉积水体的水化学条件决定的。生物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蓝细菌中富含2-甲基藿烷多醇,它们是2-甲基藿烷系列的前身物,因此蓝细菌是这类生物标志物的主要生物来源。依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发现较丰富的2-甲基藿烷系列大多出现在碳酸盐岩沉积中,显然这是一种偏碱性的水介质条件,可能暗示着这样的环境有利于蓝细菌的大量发育,这也可能是控制惠州凹陷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岩中2-甲基藿烷系列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2-甲基藿烷系列在不同层位烃源岩中分布的专一性可以作为确定原油的成因类型和追溯原油的来源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