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土壤碳氮与土壤酶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土壤酶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土壤有机体的代谢动力,参与包括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在内的自然界物质循环。土壤碳氮作为土壤生物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与土壤酶具有密切的关系。综述土壤碳氮与土壤酶的相关性,对研究其全球的变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三站四网”观测资料具有数据量庞大、资料体系构成复杂、资料误差来源多、实时监控要求高等许多不同于传统人工观测资料的新特点,因此,抓紧完善基层台站观测资料质量控制体系,对于切实提高气象综合观测资料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省及省级以下基层台站当前重点要完善层级质量控制模式,消除上下一般粗、上下重复劳动的弊端,建立起不同层级之间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协作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解读经典地缘政治理论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大国间的争霸与兴衰更替,无不受地缘法则的支配。地理学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准确把握国家利益之所在,抓住机遇为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但是,缺乏对地缘政治学的历史和哲学的批判将不能准确理解和有效实践地缘政治理论。本文简要介绍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总结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3个特点,据此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解读。为了简化解读过程,首先提出了一个解读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分析框架;其次根据这个分析框架重点解读了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最后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批判性总结。通过批判性解读,得出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既有科学性一面,也有假说性和理念性的一面。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构建是基于国际地缘格局、国家利益空间分布、国家间空间冲突而构建的,并展现了理论建构者的身份,体现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历史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地理知识—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4.
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统一性与话题多样性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新文化地理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对传统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激进反思甚至颠覆。首先,新文化地理学具有理论基础的统一性。其反对伯克利学派"超有机体"的文化观,认为"文化"并非具象的"物体",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情景或社会关系之下由社会群体自下而上地建构或生产的。自然、景观、地方、空间等地理学要素也并非"文化"被动的表达或容器,而是建构意义与价值系统的关键维度。其次,新文化地理学具有研究话题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应该被简单理解为研究视角的分散性或破碎性,而是新文化地理学的文化观带来的必然结果。新文化地理学关注草根群体自下而上的文化实践、不同群体与不同尺度的文化事项、以及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经验。因此,这极大地拓展了其研究话题的广度。目前,中国地理学中有关文化的研究还处在比较边缘化的位置,但现代中国社会的高速变迁迫切地要求文化地理学者从文化的社会性与空间性出发,探讨社会成员赋予自然、景观、地方、空间等地理学要素的文化意义,以及文化这一维度在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代东亚大陆往往会形成农耕民族(中原王朝)与游牧渔猎民族(北方陆权力量)相并立的二元格局,在两者对抗与博弈的数千年历史中,中国北方地区为保持"中华文明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北方地区仍然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根据"国家有机体"理论的基本内核,借鉴亚洲陆权博弈的历史经验,结合新形势和新条件来研究中国北方地缘形势,可以将它划分为五个相互交叉和包含的部分——核心地带、上游地带、四个走廊地带、七大要区和两大枢区。这五个部分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战略价值,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东北要区和新疆要区在安全和发展上与中国的外向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形势存在着重大关联,它们的战略意义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An incubating temperature of 15℃ is used to induce triploidy in Eriocheir sinensis through inhibition of the release of polar body I1, and that of 18℃ to induce tetraploidy through inhibition of the first cleavage. Flow cytometry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ploidy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For induction of triploidy in fertilized eggs in vitro, the highest induction rate observed in blastula by cytochalasin B, 6-DMAP and KC1 is 49.1%, 51.7% and 77.5%, respectively. In the KC1 treatment of pregnant crabs with the fertilized eggs, the highest triploid induction rate observed in the zoea is 85.3%. For induction of tetraploidy, the highest induction rate observed in the blastula by cytochaslasin B, 6-DMAP and KC1 is 50.3%, 54.9% and 79.8% respectively. In the KC1 treatment of pregnant crabs with the fertilized eggs, the highest induction rate in zoea is 27.3%. Through this study such difficulty as in vitro culture is overcome. Triploid zoea Eriocheir sinensis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fh‘st time. The induction rate of tetraploid zoea has also been greatly improved.  相似文献   
7.
朱娟英 《地球》2011,(9):100-101
象牙专指大象的门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由磷酸钙和有机体构成的类似骨的材质原料。象牙的硬度在4.85左右,长度大小不一,据说最长的象牙可达九尺。象牙根据象产地的不同又可分为非洲象牙和亚洲象牙。其中非洲象牙硬度及质量较亚洲象牙略高,亚洲象牙色泽较白,较之非洲矛不易产生裂纹。  相似文献   
8.
9.
《海洋世界》2004,(9):21-22
从单细胞的有机体发展到多细胞的生物.这是一个发生在75亿年前的漫长过程。是什么推动了这一生物细胞的革命性进展呢?S.Blair Hedges和他的同事们将试着给您答案。  相似文献   
10.
Treating ballast water with hydroxyl radical on introduced organism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INTRODUC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invasive marine species into new environments by ship’s ballast water, by attaching to ships’ hulls or via other vectors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four major threats to the world’s oceans by Glob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