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东坑仔井田构造发育的分区性及次组同向构造等特征论述对煤层的影响,并对今后的开采布局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赣东北樟树墩蛇绿混杂岩带1∶50 000专题地质图数据库是按《1∶ 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地质行业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搜集和利用1∶200 000、1∶250 000和1∶50 000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填图系统(DGSS)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和数据库建设,并应用室内与野外填编图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的。通过本数据库的建设,对蛇绿混杂岩带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进行了详细解剖,查明了蛇绿混杂岩带中岩块和基质的时代、岩石组合类型及其构造属性,并厘定出1~0.9 Ga、860~820 Ma和800~760 Ma三期俯冲增生杂岩,构建了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3阶段俯冲增生的弧盆演化模型。本数据库包含33个沉积地层单元、53个变质岩地层单元和3个侵入岩单元,数据量约为305 MB。该数据库充分反映了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1∶50 000专题地质调查的最新成果,为揭示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洋–陆转换过程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3.
赣南樟东坑钨矿具有典型的"上脉(黑钨矿石英脉)下体(蚀变细粒花岗岩)"和"上钨下钼"矿化模式, 为了弄清黑钨矿石英脉与蚀变细粒岩体型矿化之间在成矿时间上的关系, 对产于该矿细粒花岗岩中的辉钼矿和石英脉中的辉钼矿分别进行了Re-Os同位素定年. 测试结果为: 细粒花岗岩中的3件辉钼矿样品Re-Os等时线年龄为155.4±2.1 Ma(MSWD=1.12), 模式年龄154.9±2.6 Ma~156.5 ± 2.6 Ma, 加权平均年龄155.5±1.4 Ma(MSWD=0.44);而石英脉中5件辉钼矿样品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154.6±1.7 Ma(MSWD=0.030), 模式年龄变化范围为154.2±2.3 Ma~154.7±2.7 Ma, 加权平均年龄为154.29±0.98 Ma(MSWD=0.045). 上述结果表明, 花岗岩体型矿化与石英脉型矿化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高度一致, 从而证明了岩体中的钼钨矿化与石英脉中的钨钼矿化为同一次岩浆热液矿化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卢燕 《地质与勘探》2017,53(6):1039-1050
福建东际金-银矿床产于中生代东坑火山岩盆地西缘的流纹质凝灰岩中,矿区及周边火山-沉积岩系遭受了广泛且强度不等的热液蚀变。本文工作采用红外反射光谱技术在东际矿区三个勘探剖面上对钻孔岩心进行系统性高密度采样分析,结果显示蚀变矿物组合及分带的大框架样式主要受原岩成分控制,具体表现为绢云母化趋向于发育于流纹质火山岩中,而绿泥石化则富集在安山质和英安质火山岩中。在更小的矿区局部空间范围内或单一岩性中,热液作用的物化条件作为次级控制因素决定着特定蚀变矿物的成分变化和蚀变类型的强度差异。从层状硅酸盐组合考虑,东际矿区热液蚀变以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为最主要类型,而缺失发育良好的蒙脱石带,金-银矿化赋存在以伊利石为主的绢云母化带中,表明成矿环境属于低硫到中硫之间的浅成热液系统。含矿火山岩的热液蚀变组合和强度变化,以及金-银矿化的似层状特点,均指示成矿时流体是沿着南园组凝灰岩层内侧向流动,而蚀变分带细节显示在凝灰岩层中存在着二至三条流体主通道,金-银矿化则赋存在主通道中。流体主通道的热液蚀变标志是富铝绢云母,其与主通道之外的相对贫铝绢云母在红外光谱特征上反差明显。因此,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圈定整体热液蚀变系统的空间构型、解译成矿环境的物化条件及变化、并确定绢云母的铝含量变化用以判断成矿流体主通道位置,可以有效地缩小勘探目标和提高找矿工作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5.
在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长昌组中发现了樟科植物一新种长昌油丹Alseodaphne changchangensis sp.nov.的完整叶片化石标本,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纬度最低的油丹属化石,为进一步研究该属植物的起源和演化以及海南岛始新世古气候提供了新的化石资料.根据叶的形态和表皮特征,当前标本与现生油丹A.hainanensis Merrill最为相似.现生油丹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和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在广东珠海万山群岛和越南北部也有少量分布.这些分布地的年均温为20~22.6℃,气温年较差12~12.6℃,年降雨量1784~2500mm.根据最近亲缘种原理,推测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古气候可能接近于现生油丹分布地的气候.  相似文献   
6.
徐丽娟  徐夕生 《地质论评》2024,70(3):2024030027-2024030027
火山岩和侵入岩是许多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成矿物质和流体的重要来源。中生代时期华南陆块经历了强烈的岩浆—热液活动,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大量的火山—侵入杂岩和浅成低温热液金矿。本文选取该区研究程度较低的闽北政和县东坑火山盆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岩相学、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等方法,来探讨该火山盆地中火山岩和侵入岩的成因联系、岩浆演化过程以及它们与盆地内同时期金矿的关系。东坑火山盆地由多种岩性的火山岩和空间上与其密切共生的浅成侵入相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以及携带暗色微粒包体的花岗岩脉组成。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显示,东坑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均形成于白垩纪(101. 0±0. 9~97. 3±1. 2 Ma),其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较均一\[n(87Sr)/ n(86Sr)\]i=0. 7085~0. 7104;εNd(t)= -8. 83~ -7. 34,但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大εHf(t)= -14. 0~3. 3。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盆地火山—侵入杂岩为富碱、富钾的准铝—弱过铝质岩石,这些岩石具有连续线性变化的主量元素特征、右倾的稀土配分曲线、弱至中等的Eu负异常(Eu/Eu* =0. 19~0. 83)、较高的氧逸度(lgfO2=-17. 44~-4. 18)以及大离子亲石元素Rb、K、Pb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亏损的特征。综合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东坑火山盆地中的火山—侵入杂岩是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的伸展构造背景下,幔源岩浆上涌促使地壳源岩发生重新熔融并与之混合,不断演化,最终侵位于地壳浅表的产物。岩浆的源区组成、结晶分异和高氧逸度条件等共同造就了该盆地及周围同时期金的成矿。  相似文献   
7.
溶解性有机质(DOM)在流域水环境中广泛存在,参与各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和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流域水体DOM含量和特性,从分子层面上解析DOM在流域尺度上的时空分异特征对流域水质管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以长三角地区樟溪流域为研究对象,依据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强度布设采样点,于2022年7月采集水样。结果表明,樟溪流域水体溶解性有机物主要的分子式元素组成为CHO、CHON、CHOS,其中木质素/富羧酸脂环分子类有机物相对占比最高。在子流域空间分布上,人类活动强的子流域CHON、CHONS类型化合物含量更高。选取采样点距城镇距离、距源头距离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采样点缓冲区的比例来表征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内DOM杂原子受人类活动强度影响,距源头的距离与水体DOM分子中氮原子的强度加权平均值(Nwa)和CHON化合物百分呈显著正相关,与碳、氢原子和荷质比的强度加权平均值(Cwa、Hwa、m/zwa)呈显著负相关。CHON分子的相对丰度与林地面积比例呈显著负相关,与农业用地比例呈显著正相关。比较具有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的水体DOM:典型农田、城镇土地利用类型DOM含有更多独特的CHON分子式,农田DOM在木质素/富羧酸脂环分子区域出现CHON分子式的富集,城镇DOM在脂肪类和木质素/富羧酸脂环分子区域均出现了CHON分子式富集。研究表明在城郊流域中,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水体DOM的分子特征,增加了分子多样性,促进了特定分子式的富集。  相似文献   
8.
赣东北樟树墩地区早侏罗世盆地处于江南造山带东南缘,揭示盆地沉积物质来源对于认识和探讨周缘早中生代造山事件和古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对樟树墩早侏罗世盆地开展了岩相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 盆地为类磨拉石建造与内陆湖沼含煤建造,碎屑锆石年龄跨度大(2 431~263 Ma),未出现同沉积或准同沉积的碎屑锆石; 碎屑锆石年龄呈现极强的早古生代峰值(420~380 Ma,εHf(t)为-10.7~-3.0, TDMC为2.08~1.58 Ga)、弱的新元古代峰值(858~663 Ma,εHf(t)为-18.8~-6.7, TDMC为2.79~2.09 Ga)和晚古生代峰值(370~355 Ma),另有少量早中生代((263±5) Ma)、中—古元古代(2 431~1 224 Ma)碎屑锆石记录。碎屑锆石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与华夏地块西北武夷山地区所出露地质体组成相似,而与扬子东南缘地质体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其碎屑物质主要来自陆内西北武夷山地区前寒武纪基底和古生代地质体,少量碎屑物质可能来源于浙西北地区,具有被动型大陆边缘盆地沉积特征。综合区域上早中生代盆地研究成果,认为江南造山带东段景德镇—黄山东南在早—中侏罗世并未整体隆升剥蚀,华南内陆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是其周缘多板块俯冲汇聚的构造响应,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的俯冲造成华南东南部隆升,使其开始为内陆盆地提供物源,至早—中侏罗世之交构造体制转换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消减。  相似文献   
9.
赣东北蛇绿岩是华南最重要的前寒武纪蛇绿岩之一,本文对其中的樟树墩辉长岩进行了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LA_ICP_MS锆石U_Pb测年结果显示樟树墩辉长岩结晶年龄为1 061±44 Ma,代表了洋盆扩张的年龄,也即赣东北蛇绿岩的形成年龄。单颗粒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得到樟树墩辉长岩εHf(t)=6.22~9.94,平均值为8.10,略低于结晶时亏损地幔值;单阶段亏损地幔Hf模式年龄tDM1为1.21~1.41 Ga,平均为1.28Ga,明显大于成岩年龄1 061 Ma。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结果显示赣东北蛇绿岩地幔具有E-MORB的特点,表明这些辉长岩起源于未发生大规模熔融的初始地幔,推测赣东北蛇绿岩可能形成于古洋盆初始裂解阶段的洋脊环境,赣东北蛇绿岩为MOR型蛇绿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东坑-菖蒲地区发育的燕山晚期脉岩为对象,阐述了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脉岩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对其成因进行探讨。认为中基性脉岩为岩浆快速上升侵位所形成,其岩浆来源于地幔混染端员,源区受到富集地幔流体的交代作用;酸性脉岩具A2型花岗岩特征,岩浆源区较深,以地壳组分为主,受到富集地幔组分混染;推测该区部分铀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或下地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