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类活动对长江干流水沙关系的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五位,其水沙关系的变化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关系密切.近几十年来,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干流水沙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本文利用宜昌、汉口、大通水文站50多年的日流量和日舍沙量资料,研究了三站水沙相关关系、水沙双累计关系、多年月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性.研究表明长江干流水沙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发生着变化,导致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贺奕 《测绘通报》2008,(2):72-73
一、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变形观测设计方案1.工程概况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干流最后一个峡谷出口,上游距三门峡水利枢纽130 km,下游距郑州花园口128 km,是惟一能在黄河下游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枢纽建成后,能有效地控制黄河泥沙,减少下游淤积,提高下游的防洪标准。小浪底水利枢纽大坝为壤土斜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154 m,坝顶长1 667 m,坝顶宽12 m,最大底宽800 m。2.主坝外部变形观测设计方案为了监测主坝的外部变形情况,在坝顶及上下游坝坡上共布设了15条视准线,工作基点24个(其中基岩标7个),表面位移标点145个,见图1。原设计…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1:50 000松花江、嫩江干流条带图的数据格式转换、水利专题图层的设计和用JAVA语言编程调用电子地图数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沂沭大陆裂谷的生成与演化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沂沭断裂带的大地构造背景、边界断裂、地貌、沉积岩相、火山和地震活动、地壳深部结构、重力、地热等的分析,说明沂沭断裂是一条中生代的裂谷,并给出了裂谷的形成机制及其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辽河干流铁岭段近五年水质污染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玲 《地下水》2005,27(6):422-423
依据辽河干流铁岭段4个水质监测断面近5年的监测数据,对主要超标项目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开发、保护和利用水资源以及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区域地球物理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东省各岩石磁性及密度参数基本可分为高,中,低3类,山东省磁性结晶基底为泰山岩群,荆山群,胶东岩群,胶南岩 ,以沂沭断裂带为界,山东省区域地球物理场分为鲁东区和鲁西区,鲁东区进一步划分为3个次级区,即北部区,中部区和南部区,鲁西区进一步划分为5个次级区,即鲁北重磁缓变区,鲁西南重高磁高区,中部弧形重磁场区,鲁西中部重低磁高区,鲁中南条带状重磁场区。各区地球物理场由于地质原因各具特点,山东省莫氏面总体呈东浅西深的缓变带,在该缓变带的背景上,呈周边地区条带状幔隆,中部幔坳的特征,山东省居里面呈近南北向带状分布,有德州-聊城-菏泽隆起带,滨州-淄博-滕州深坳带,蓬莱-海阳-千里岩-响水隆起带。鲁中隆起北部碰撞 为山东省特殊的构造地带,其特征为侵入岩体沿该带断续出现,岩体围岩或岩体内铜及多金属矿化较为普遍,地热田沿该带时有分布,地形上为南部山区和北部平原的分界地带,胶莱盆地内,蓼兰-高密缺失莱阳群层位;中生代早期,盆地东北部与西南部是盆地的沉积中心,至晚期盆地中心北移,第三纪沉积中心则为平度蓼兰附近;盆地较深部位位于诸城凹陷,胶莱盆地的次级构造单元可划分为11个,七级镇构造带控制了胶莱盆地的成生和发展。山东省岩浆岩通常表现为强磁性,低密度,但基性程度高的岩体磁性高,密度亦高,酸性程度高的岩体磁性低,密度低。  相似文献   
7.
胶莱盆地是形成于中生代晚侏罗世的陆相盆地,构造变形较为复杂。在野外断裂构造变形观测的基础上,结合年代学数据和地层沉积序列,确立了胶莱盆地白垩纪的变形演化历史。总体上,胶莱盆地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沉积了3套地层,经历了多个构造变形阶段。其中,发生在白垩纪的变形阶段主要有:(1)早白垩世早期,鲁东地区受区域近E—W向引张应力场控制,胶莱盆地发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喷发间歇期沉积了大盛群;早白垩世晚期,受强烈的区域性NW—SE向挤压,胶莱盆地褶皱回返。(2)晚白垩世早期,在区域近S—N向引张应力作用下,诸城断陷盆地发育,王氏群沉积;晚白垩世晚期,胶莱盆地受区域性NE—SW向挤压,导致王氏群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8.
石玉燕  颜启  林怀存 《地震研究》2003,26(4):328-331
选取1990~2001年发生在沂沭断裂带中部地区的23次ML2.3~4.0级地震为基础资料,对沂沭断裂带中段及附近地区地震波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Vp=5.83km/s,-↑Vs=3.54km/s。同时,根据反射波走时方程,得出该地区反射波速度Vp11=6.21km/s,Vs11=3.65km/s和平均地壳厚度为37km。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沂沭断裂带深部结构及发生—发展过程,查清断裂切割深度及对岩石圈地幔的破坏,探讨沂沭断裂带的构造组合样式、运动方式、地壳稳定性及其对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研究团队于2019年在沂沭断裂带南段沂南—莒县附近布设了一条长约60 km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系统采集了沂沭断裂带和两侧地块的地震数据,对沂沭断裂带深部岩石圈精细结构进行了解剖.结果显示,该区岩石圈结构在横向上表现为以沂沭断裂带为界的块状结构特征,地壳厚度约30.8~39.5 km;莫霍面总体呈西浅东深态势,并被西倾的沂水—汤头断裂(F2)和昌邑—大店断裂(F4)错断,垂直落差达10.5 km.与浅部"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组合样式不同的是,沂沭断裂带在深部剖面上表现为由沂水—汤头断裂(F2)和昌邑—大店断裂(F4)向上延伸与分叉散开的多条断裂组成"双枝状"构造组合样式.断裂带内被断层切割的界面反射波多呈向上的拱弧形,其构造形迹具有伸展、挤压和走滑并存的特征,推断这些界面为层间滑脱构造,它们指示了沂沭断裂带"多层滑移"构造运动方式.该断裂带不仅切穿了近地表、壳内地质界面,F2、F4断裂还向下切割莫霍面,深入岩石圈地幔,是深达地幔的深大断裂构造带,为地幔热物质的上涌提供了通道,对中生代的岩浆活动和内生成矿具有控制作用.地震剖面西端的铜井金矿成矿与沿F2断裂上侵的铜井杂岩体关系密切;剖面东端的火山机构保存完整,没有明显构造破坏痕迹,据此认为沂沭断裂带左行走滑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青山期以前,其后水平滑移量应不大.从区域地质分布及地震反演结果看,昌邑—大店断裂(F4)明显将山东省分割为鲁西和鲁东两个地质构造单元,因此将其作为区域地质构造分界线是合理的.本项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沂沭断裂带深、浅部结构的认识,为分析研究沂沭断裂带的深部过程和浅部构造响应及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提供了资料约束.  相似文献   
10.
李盛  倪金龙  张尚坤  申颖 《现代地质》2021,35(3):776-786
沂沭断裂带内部的岩浆侵入与断裂活动关系密切,开展沂沭断裂带内部岩浆年代学研究,对于沂沭断裂带构造背景研究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选取沂沭断裂带内部的莒县浮来山正长岩体、边部的莒南官坊石英正长岩体及侵入该岩体的闪长玢岩脉,开展岩石学及年代学研究。首次发现晚中生代沂沭断裂带左旋韧性剪切,获得浮来山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5.1±1.7) Ma,官坊岩体年龄为(125.6±2.0) Ma, 发生韧性变形的闪长玢岩脉年龄为(122.8±2.1) Ma。获得的125 Ma岩浆活动年龄与沂沭断裂带东侧的五莲变质核杂岩快速剥露(122~128 Ma)、诸城断陷盆地快速沉降的时间相吻合,该时期沂沭断裂带处于岩石圈减薄与破坏强烈的时期;闪长玢岩脉的122.8 Ma结晶年龄,与五莲变质核杂岩后构造岩体(石场、坊子岩体等)结晶年龄一致,该时期沂沭断裂带处于弱伸展状态,同时也说明胶东半岛岩石圈减薄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晚中生代时期,沂沭断裂带两侧岩浆活动具有逆时针迁移的规律,这一规律可能与伊佐奈岐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方向、角度、速度的变换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