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俄罗斯联邦油田开发现状,简述了采用热法、物理-化学法和气驱法先进提高采收率方法以及水动力学法的现状和可能完善的途径,介绍了水平钻井新技术及水力压裂技术的现状和今后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确定填埋场注气过程中气体压力分布特征可为好氧通风工程提供关键技术和理论支撑。以现场单井注气试验为依托,在渗流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注气强度条件下气体压力分布监测试验,分析了注气过程中气体压力的径向分布特征,推导了注气条件下垃圾土体内部以解析解形式表达的气体压力预测(analytical gas pressure prediction,简称AGPP)模型;结合现场气体压力监测结果,构建了以注气井压力为核心参数的经验公式形式的气体压力预测(empiricalgaspressure prediction,简称EGPP)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低压注气强度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注气效果,在较短时间内可以让气体充满注气井周围;通过现场监测数据与AGPP模型、EGPP模型的对比,初步验证了两种模型的可靠性。以上成果为预测和评估好氧通风过程中垃圾填埋场气体压力分布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祖华 《现代地质》2015,29(4):950-957
CO2驱是一种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国内该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多以先导试验为主。苏北盆地溱潼凹陷经过10余年的探索,已经在5个低渗油田开展了CO2驱先导试验和推广应用,针对这5个油藏利用一维细管模拟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注气时机、段塞尺寸和注气部位的研究,并应用典型实例进行了分析,认为先期注入提高混相压力,可更有效地缩短两相区过渡带,增加油相中溶解的CO2含量,降低油相粘度和油气界面张力,进而提高混相程度,更有利于驱油;采用大尺寸段塞可加大CO2波及区域,较好地保持地层能量,从而提高油井见效率,增强驱替效果;高部位注气可有效地抑制重力超覆,减少CO2气体过早地产出和突破的机会。就苏北盆地低渗油藏而言,采用先期注入、大尺寸段塞和高部位注气不失为一种成熟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  相似文献   
4.
软基真空预压加固的注气增效机制与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屠红珍  徐衍徽  谢立全 《岩土力学》2014,35(Z2):600-606
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软土地基加固工程,但软土的低透水性致使其工期很长。为此提出联合间歇性注气以改进真空预压技术,提高其排水速率、缩短工期。建立联合注气的真空预压法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注气位置与注气压力的改变,对比分析注气前后土体中渗流速度、排水速率、渗透比降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注气能显著提高真空预压法的排水速率,增强真空预压法的加固效果;由于气体的轻质特性,在排水板下方注气更有利于排水效果;在不冲破土层的情况下,注气压力越大,促进加固的效果越好。联合注气能有效增强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的排水效率,有着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盐岩储气库注气排卤期剩余可排卤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锋  杨海军  杨春和 《岩土力学》2009,30(12):3602-3606
地下盐穴溶腔注气排卤过程中天然气和卤水共存,排卤管进入到卤水的深度及排卤速率决定了天然气是否会被卤水带出地表,如何调整后期排卤速率,降低排卤过程中带出天然气的风险,是注气排卤过程中的施工技术难题。针对该问题,采用流场分析理论对注气排卤后期盐岩储库腔底流场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排卤管外壁卤水向下流速;根据天然气气泡在卤水中的运移速率,分析确定了注气排卤后期不同剩余卤水深度下的安全排卤速率,为施工后期注气排卤速率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By PVT fractionation experiments to model phase-controlled and gaw-washing fractionation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petroleum reservoirs,the authors measure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products formed in different fractionation staes and made a correlativ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depressurization and gas washing on oil/gas molecular composition and the rule of fractionation.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gas washing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rude oils.and also can be regarded as a good genetic interpretation of marine wax-high oils in the Tarim region,Xinjiang,China.Phase-controlled and gaw-washing fractionations can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condensates and their differenc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from crude oils are a direct reflection of evaporating fractionation.Phasecontrolled and gaw-washing fractionation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mposition of molecular compounds and relevant parameters.So phase-controlled and gas-washing fractionation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petroleum reservoirs are not only favorable to identifying different processes of formation of petroleum reservoirs,but also to the scientific application of routine geochemical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7.
《岩土力学》2015,(12):3439-3446
气体运移引起煤体变形是研究煤层气抽采、预防瓦斯突出与温室气体的地质封存的核心问题。一般认为,有效应力变化是控制岩土类材料骨架变形的关键因素。但大量测试结果表明,煤的渗透率与有效应力(或者孔隙压力)表现出非线性关系。为此,应实时观测在静孔隙压力与三轴应力状态下氦气流动导致原煤变形演化全过程。在静孔隙压力状态下煤体积经历从收缩到回弹过程。注气压力越大,煤的收缩与回弹量越大,且收缩量总是大于回弹量。在三轴应力状态下注气初期煤样迅速膨胀。随着注气达到平衡状态,煤变形过程与约束条件表现出紧密相关性,即在应力约束下煤的膨胀率相比注气初期明显减缓;在位移约束下煤由膨胀转向收缩。上述试验结果表明,仅有孔隙压力作用下,煤基质与裂隙之间孔隙压力差可以压缩煤体,随着气体扩散的进行,可恢复煤的部分压缩变形量。在三轴应力状态下,煤的总体变形是裂隙与基质两者变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应力约束下煤基质与裂隙可以自由膨胀。而煤体在位移约束下,因气体扩散导致煤基质膨胀只能挤压裂隙。根据上述实测结果探讨注气导致煤骨架变形演化机制,为深入理解煤裂隙与基质相互作用对煤渗透率演化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煤层CH4解吸效率低、扩散慢的特点严重制约着煤层瓦斯抽采的效率,为解决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困难的问题,选取晋城赵庄煤矿煤样,研究不同注气压力对驱替CH4过程的影响以及驱替过程中CH4扩散系数的变化规律,利用自主研发的CO2驱替CH4试验平台,在0.6、0.8、1.0 MPa等不同注气压力条件下分别进行CO2驱替CH4实验。结果表明:驱替压力越大,达到最大CH4排放量的时间越短,CO2突破时间越快,置换效率越大,驱替效果越好;CH4气体驱替过程分为3个阶段,先急剧增加再缓慢增加最后保持平稳;在同一注气压力下,瓦斯扩散系数随时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注气压力为0.6、0.8、1.0 MPa时,瓦斯扩散系数的最大值分别为2.27×10-5、3.36×10-5、4.62×10-5 cm2/s。从实验结果可知,不同注气压力下,CO2对CH4主要起到驱替作用、置换吸附-解吸作用及稀释驱替作用;每个阶段的CH4气体运移情况不同,根据实验阶段合理调整注气流量、压力等参数,使注驱技术搭配更高效。研究结果对CO2深埋与瓦斯(煤层气)高效抽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空气定向钻井特点,将井段按直井段、造斜段及水平段3部分进行分析,详细介绍空气定向钻井设计和计算方法。为更好地应用到工程中,对理论计算注气量进行了流速修正法、地层因素法、井斜经验法和实验修正法4种修正方法的对比。结果表明:综合诸多因素,认为采用实验修正法更具安全性及可靠性。根据干空气或湿空气钻进计算方法确定出携岩“关键点”, 即变截面处。如果存在多个变截面,选择动能最小点作为计算的“关键点”,算出满足“关键点”单位体积最小动能(149.806 J/m3)对应的注气量,然后采用本文的实验修正法得到的注气量,即将理论计算的井底压力扩大1.7倍以后对应的注气量作为实际注气量。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实践已经证明二氧化碳驱油是一种成功的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技术。由于气体的易流动性,注气过程中往往存在气窜的问题。单砂体精细解剖技术是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密井网资料基础上,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采用层次界面分析技术,分析隔夹层分布模式及砂体叠置模式,刻画单砂体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规模及形态。 依据能量单元研究方法,建立高渗条带划分标准,刻画高渗条带分布范围,预测注气井组气窜方向和规模,为注气调剖提供依据。另外,基于单砂体精细解剖和气窜优势通道评价方法,建立了适用于注 气储层单砂体精细解剖的技术流程,该技术能够科学地解决注气过程中气窜问题,同时为精细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