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岭成矿带是太平洋及印度洋板块对中国大陆板块联合作用的结果。囊括大量稀有-有色金属矿床的中心弧形构造-岩浆岩系正是这个“钳式”应力场作用的集中体现,“深部叠加-重熔”——以板块持续运动和相对高速率运动产生并贮集能量为前提,以俯冲板块不断带入新的挥发物质为条件,随着动力热和挥发组分的不断回流—汇集—贮集而使仰冲板块深部预热的原地或途中固化-半固化的先期熔融的岩浆岩发生了二次甚至多次的熔融作用。  相似文献   
2.
寒潮暴风雪天气的动力和热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查了1960-1997年3-5月历史实况天气图资料,计算了寒潮暴风雪天气过程中的动能、变压、潜热能等动力和热力物理量,着重分析了它们在寒潮暴风雪天气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综述主要国家的海洋热能技术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海洋热能开发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我国在海洋热能方面的开发优势,进一步强调了开发海洋热能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非传统的利用热能破碎岩石的新型钻进方法,包括热力钻进法,热熔岩石钻 和超高频电加热-机械切割组合钻进法,介绍了其碎岩机理,适用范围,初步应用情况及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快速发展的需要,引导浅层地热能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使浅层地热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12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从调查评价、编制规划、加强监测三个方面,对大力推进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部署。  相似文献   
6.
海洋温差较小造成系统效率偏低,因此,提高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的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影响海洋温差能系统效率的因素较多,通过对热力循环和温、冷换热系统以及透平、工质泵、温、冷海水泵等动力装置对系统效率的影响系统性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海洋温差能系统效率可采用的途径有:采用非共沸工质热力循环,减少热力循环的不可逆热损失;采用中间抽气、贫氨溶液热能梯次回收充分利用热力循环系统内的热能,采用液力透平对热力循环内的动能进行再利用;优化温、冷海水与工质热交换温差,降低温、冷海水泵的能耗;考虑透平、工质泵和温、冷海水泵的型线和构造形式对设备自身效率的影响;采用有一定保温性能和摩阻较小的有机材质管道。  相似文献   
7.
熵与过程的不可逆性、系统的混乱度、能量的转变含量、状态的稳定性都有一定的联系。本文从克劳修斯熵单词出发,介绍能量品质的含义,讨论能量退化现象,证明能量退化原理,从而阐明熵函数量度能量转变含量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秀良 《内蒙古气象》1995,(4):17-18,24
湿静力温度轨迹图的降水临近预报金秀良(兴安盟气象台)引言根据多年试用的湿静力温度轨迹图,总结出降水临近预报的3种轨迹模式。1湿静力温度轨迹图通过简化能量方程,以湿静力温度为纵坐标(Y轴),温度为横坐标(X轴),求出饱和湿静力温度曲线,称之为湿静力温度...  相似文献   
9.
从大气环流形势,涡度,潜热能、θse场等分析了“9711”号台风的移动规律,归纳出一些台风移动路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0.
旱涝灾害的发生,追究其形成的物理原因,主要是由于地球和大气系统能量传输异常而导致水、热收支与循环变异所造成.本文选取江淮流域夏季出现洪涝和干旱年份的水、热资料,计算了江淮地区整层大气柱以及从地面到150hPa共分10层的逐层大气的潜热能和感热能,对其的能量含量、能量输送量及能量源、汇(辐合、辐散量)作了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比较,探讨了旱涝形成的物理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