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李智学  冯勤科 《中国煤田地质》2001,13(2):107-108,113
在原精查地质报告基础上,采用原地地质技术经济评价及分等的方法对大佛寺井田4煤层储量/资源量进行分等,分析估算出该煤层经济、次经济及欠经济储量的占有量并对其进行评价,评价认为该井田4煤层市场前景广阔将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李书海 《西部资源》2015,(2):100-105
以地质勘查资料、煤质分析结果为依据,对新疆伊南煤田阿尔玛勒勘查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煤中硫分、灰分组成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伊南煤田阿尔玛勒勘查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泥炭沼泽受淡水成煤环境影响,可利用的铁质与H2S反应生成硫铁化物含量较少,形成了该区特低——低硫煤的特点。同时,该区碎屑物供给较少,且由镜惰比可知,西山窑组煤层形成于高位沼泽,受地表水影响较小,从而形成了灰分产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贵州盘江地区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南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地区。为了揭示该区龙潭组各主力煤层聚煤环境与煤储层特征,应用煤岩学、沉积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各主力煤层的煤岩、煤质和古盐度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聚煤环境及其对主力煤层煤岩、煤质及煤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主力煤层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镜惰比较高,镜惰比在垂向上呈现变小-变大-变小趋势;龙潭组下段的硫分质量分数高(>3%),而中上段硫分含量平均在1%左右。研究表明该区成煤环境可能经历了偏干燥-潮湿-偏干燥的演化过程,且降雨量充沛使成煤环境由咸化泻湖转为淡化泻湖。镜惰比和煤的灰分含量、孔隙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说明成煤环境对煤岩、煤质及煤储层物性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4.
洛旺煤矿区是云南重要的煤产地,煤类以贫煤为主,局部为无烟煤。根据地质勘查成果及煤质测试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主采煤层C5煤层的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煤质变化的地质因素。结果表明:区内C5煤层硫分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大,灰分产率自东向西逐渐降低,这一规律主要受自西向东陆相到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变化的控制。在平面上煤类表现为煤矿区中部为无烟煤三号,东西两端逐渐变为贫煤,分析认为深成变质作用是造成煤类变化的主要原因。矿区中部煤层埋深较东、西两端大,煤变质程度相对高,根据构造条件推测,后期的动力变质作用对矿区中部煤变质程度的加深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目前国内煤炭脱硫技术的发展现状,该文分析研究了潘西煤矿的煤质特征和硫的赋存状态特征。为了降低商品煤中的硫分,潘西煤矿采取了筛选和捡选原煤中黄铁矿结核降低商品煤硫分,上下组煤合理配采降低商品煤硫分,洗选法降低硫分等措施,使煤的质量明显提高,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对云南省昭通地区晚二叠世C5煤层硫分和灰分进行测试及资料分析,编制了C5煤层硫分分布等值线图,分析了硫分、灰分分布特征及相关关系等。结果表明:研究区硫分大于1%的硫分赋存状态主要为硫铁矿硫,有机硫次之,硫酸盐硫最少;硫分分布主要受到成煤环境的控制,自西向东逐渐由陆相过渡为滨海相,硫分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灰分分布与硫分呈负相关关系。在研究区中部陆相向滨海相过渡地带的洛旺向斜,硫分与灰分相对适中,是优质煤炭资源的有利勘探开发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贵州水城小牛井田晚二叠世煤样的全硫分、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等测试数据,探讨了煤中元素富集特征及其与陆源碎屑的关系,重点是全硫分、微量元素对古海平面变化的反演。结果表明,小牛井田煤中常量元素Si、Ca、Mg、Ti、K含量高于中国煤均值,Al、Fe、Na含量低于中国煤均值;与地壳克拉克值相比,煤中微量元素只有B和Mo相对富集;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陆源碎屑,常量元素对陆源碎屑也有一定的继承性。煤中全硫分及微量元素B、Co、Cr、Cu、Ga、Ge、Mo、Ni、Pb、Sr、V、Zn的纵向变化规律可以用来反演古海平面变化,海退时形成的煤层全硫分及微量元素含量较低,海侵时形成的煤层全硫分及微量元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镇雄县锅厂勘查区含煤地层各煤层的硫分变化极大,特别是在纵向剖面上表现尤其明显,自下而上由特低硫煤变为中高~高硫煤,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过该区勘查所获的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沉积环境的变化是影响煤层硫分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宁夏油气资源贫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高速发展,煤炭资源需求逐年增大。红墩子矿区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原煤产地,但矿区高硫煤资源量占矿区煤炭总资源量的13.56%,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开发利用高硫煤是解决宁东地区能源安全及保障能源供应的重要途径。在利用煤炭勘查及相关研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红墩子矿区煤岩层对比,分析了矿区各成煤时代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特征,揭示了煤中硫空间非均质性的分异机制及赋存特征。结果表明:从平面分布来看,山西组4煤为低硫煤,原煤全硫(St,d)为0.07%~2.05%,平均0.74%,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太原组8煤为中高硫煤,原煤全硫(St,d)平均2.58%,高硫煤零星分布,矿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高硫煤分布较广;太原组9煤原煤全硫(St,d)平均2.49%,矿区东部硫分整体较高,高硫煤分布于东部及南部。矿区内煤中硫分的富集整体呈由东向西的迁移规律。从形成时代来看,山西组到太原组的煤中硫含量显著增加,体现了煤中硫分的富集受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的差异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赵凌云 《地质与勘探》2023,59(5):974-984
成煤环境与煤质特征关系紧密,泥炭沼泽期陆源输入强度、海水进退以及氧化还原条件对煤中元素分布和组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利用贵州织金县以那地区三个煤矿勘查区共46口钻孔主采煤层的煤质分析结果,分析了龙潭组自下而上煤质参数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硫分和灰成分指数对成煤环境的指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以那地区无烟煤全硫分含量较低,平均为2.19%,以无机硫为主,煤灰分中主量元素以SiO2为主,Al2O3和Fe2O3次之,其他含量较低;(2)各煤层全硫含量、有机/无机硫在全硫中占比、主量元素组合(Fe2O3+CaO+MgO和SiO2+Al2O3)含量呈现相互匹配的变化规律,煤灰成分指数变化规律不明显;(3)以那地区龙潭组自下而上经历了三期海水进退过程,发育潮坪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分流间湾和潮坪-瀉湖三种成煤环境,硫分与灰成分指数在成煤环境指示作用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