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1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32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00篇
地质学   1139篇
海洋学   172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辽北法库地区构造岩的观察和研究,确定了本区存在一大型推覆韧性剪切带。根据同构造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确定该韧性剪切带形成时期为海西-印支期,这与天山-兴安褶皱系最终形成时间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高精度可控ΔC自动分析仪测定蚀变碳酸直的方法。方法线性范围为0.006-10%,准确、快速、经济、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4.
江西浒坑钨矿含矿石英脉的地质特征及成矿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章伟 《地质学报》2008,82(11):1531-1539
位于赣西武功山地区的江西浒坑钨矿是一个大型石英脉型钨矿床,与赣南典型的“五层楼”模式不同,矿脉主要集中在岩体内接触带。含矿石英脉除了普通的块状构造以外,还普遍存在条带状构造。详细的野外编录和镜下研究表明含矿块状石英脉在形成后遭受不同程度的韧性剪切,从而形成不同成分的分异条带。剪切带以出现新生的面理和线理(拉伸线理)为特征。岩石学研究表明条带状矿石属于糜棱岩,具有丰富的塑性变形显微构造特征。通过对含矿石英脉的构造解析,认为与岩浆岩有关的原生节理系统基本上是同时形成的,沿节理充填的石英脉经历了长期的、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从而形成了复杂的石英脉和矿石类型。建立了原生节理形成→石英充填→韧性剪切发生→二期石英充填→脆性碎裂的矿区构造演化序列。韧性剪切作用的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受后期岩浆侵入的影响,最后的脆性破裂应与区域上存在南北向的压应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叠纪碳酸盐斜坡沉积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叠系发育,主要由碳酸盐岩、硅质岩和碎屑岩组成.其二叠系不仅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烃源岩,而且也是长江中下游铜等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赋矿层位之一,因此,进一步确定其沉积相以及古地理意义重大.发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二叠系以往多被认为主要属于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其次是较深水的陆棚沉积或者裂陷槽沉积.但进一步研究发现,二叠系的碳酸盐斜坡沉积相发育,它主要由砾屑石灰岩、泥晶粉屑灰岩、硅质岩和泥晶灰岩组成,斜坡主要发育于中二叠世的栖霞期和茅口期,其次是吴家坪期和长兴期.碳酸盐斜坡主要沿安徽铜陵-东至-宿松-线以及湖北大冶-江西瑞昌一线分布,其成因大致受江南断裂和长江断裂控制.同沉积断裂不仅控制着碳酸盐斜坡的发育和展布,同时也构筑了深水盆地、斜坡和浅水台地沉积体系,构成油气生、储、盖单元的组合,为二叠系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烃源岩提供了成因解释.控制斜坡发育的断裂既可以是含矿热水溶液、海底热泉和火山的通道,同时斜坡带也可以成为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富集场所,因此,它对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层控和喷流成因提供了可选择的解释.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晚二叠世断裂发育,显示盆地的伸展特征,符合古特提斯洋东扩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6.
对取自西菲律宾海黑潮源区的Ph05-5和WF3岩芯进行了CaCO3和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在利用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和AMS14C数据进行地层划分的基础上,结合钙质超微化石的碳酸盐溶解指数和初级生产力指标,分析了晚第四纪黑潮源区碳酸盐旋回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约190ka BP以来CaCO3含量整体上都表现为冰期高、间冰期低的"太平洋型"旋回特征,但菲律宾以东海区在末次冰期(MIS 4到MIS 2期)内部又显示出间冰段含量高、冰段含量低的"大西洋型"旋回特征.碳酸盐旋回的控制因素在黑潮源区内部也有明显的差异,菲律宾以东海区以碳酸盐溶解作用为主,初级生产力起次要作用;而台湾东南部海区的主要因素则是初级生产力变化引起的钙质生物输入量的波动.菲律宾以东海区末次冰期内部表现出的"大西洋型"旋回特征则是溶解作用和初级生产力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库页岛东北岛坡出现甲烷水合物的地方,发现碳酸盐结核。提出了碳酸盐结核化学形成硫酸盐还原与甲烷生成作用使孔隙水呈现高碱性,是查出产生结核的必要预备阶段。借助甲烷将溶解于孔隙水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是形成结核的必须条件。  相似文献   
8.
1992年8月23—24日,安德鲁飓风经过了美国大巴哈马滩北部的两个典型的鲕沉积地区(catcay和Joulfefscay).在风暴后7个星期,观察到在风暴中沉积于高能潮道(4m深)中的碳酸盐灰泥纹层已经暴露在水下鲕丘的丘槽中,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沿岸及邻近海区细粒沉积物中的碳酸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良彪 《海洋科学》1991,15(3):41-45
本文用X-射线衍射法直接计算了来自黄河三角洲沿岸及邻近海区80个沉积样的细粒组分(<2μm)中的碳酸盐含量。计算结果与全样的容量法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细粒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变化受沉积物来源、海区水动力作用、海底地貌特征和碳酸盐的地球化学行为等因素所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冲绳海槽中段 3个沉积岩芯碳酸盐和烧失量的系统分析得知 ,岩芯沉积物的CaCO3含量一般 >1 0 % ,最高含量接近 30 % ,烧失量大都在 1 0 %~ 30 %之间变化 ,反映了该海区处于溶跃面之上钙质生物极为发育的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结合δ1 8O曲线所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 ,探讨了 1 2 0kaB .P .以来碳酸盐旋回的“大西洋型”演变特点 ,同时对该区沉积地层中的火山热液活动印记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