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地质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宜阳地区罗圈组水下岸坡冲积扇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部晚元古冰成岩的古地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华北陆块南缘、西南缘广泛分布的罗圈组及其相应地层多被认为是新元古代末期冰川沉积。山西南部芮城水峪剖面位于华北南缘罗圈组出露范围的最北端,罗圈组受下伏蓟县系龙家园组白云岩风化面形态控制,横向岩性变化剧烈,分别由准原地堆积的风化角砾岩、紫红色含砾泥岩及一套特殊的"含砾砂质鲕粒白云岩"组成,均为温暖气候下海侵或海侵改造产物,与冰川作用无关。"含砾砂质鲕粒白云岩"在华北南缘罗圈组中尚属首次发现,具有明显的指相意义。该地区罗圈组海侵沉积物的存在,可能表明华北南缘罗圈组在各地区存在沉积环境乃至地层时代的巨大差异,不能简单以某一冰期的"冰碛岩"笼统看待。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河南宜阳罗圈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结合华北地台西南缘罗圈组发育和分布概况,论述了其成因和成因类型,提出了罗圈组时代的归属,认为罗圈组应是大陆高原冰川活动产物。其时代应属早震旦世晚期,大体相当于南沱组。  相似文献   
5.
豫西罗圈组杂砾岩沉积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卿  吴瑞棠 《河南地质》1994,12(2):119-126
  相似文献   
6.
7.
冰碛岩中常存在一些变形构造,国外屡见报道,但国内报导甚少。本文以豫西上震旦统罗圈组冰碛岩为例,采用形态分类法,将冰碛岩的变形构造分为向斜状构造,褶曲构造与楔状和脉状构造。这些变形构造分别赋存于各不相同的冰碛岩中,其成因也各异。向斜状构造最可能的成因是沉积物重力负载的作用,褶曲构造是冰湖滨岸带堆积物沿斜坡滑动的产物,相当于滑塌构造;楔状构造则可能是冰缘环境的冰楔体融化泄水的结果;脉状构造虽赋存形态多样,但却均由相似的成因机制,即饱和液化砂顺裂缝贯入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河南宜阳罗圈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结合华北地台西南缘罗圈组发育和分布概况,论述了其成因和成因类型,提出了罗圈组时代的归属,认为罗圈组应是大陆高原冰川活动产物。其时代应属早震旦世晚期,大体相当于南沱组。  相似文献   
9.
杨玉卿  吴瑞棠 《河南地质》1992,10(4):282-285,F003
笔者观察了豫西罗圈组下太若干处出露良好的基岩蚀面和伴存的构造遗迹,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古冰蚀面,而非构造滑动面,其上遗留的如钉子擦痕、新月形凿坑、新月形裂缝和羊背石等,与现代冰蚀遗迹可完全类比。这是冰川运动腐蚀与掘蚀机制所成。  相似文献   
10.
葛道凯  崔之久 《地质学报》1993,67(4):348-356
华北地台南缘晚前寒武纪的罗圈组对研究华北及扬子区大地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及区域地层有重要意义,它以成因上有争议的杂砾岩长期为人们所关注。最近,在早期确定的块状杂砾岩中,识别出一种交错层理构造,对沉积作用过程的分析表明,它为冰下融出过程的产物,其形态为冰川底部富碎屑冰层内原生构造的反映。这一沉积构造的发现,将有助于罗圈冰期冰川发育特征及环境条件的理解和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