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254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嵩县螃蟹沟隐爆角砾岩体与钼金矿化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螃蟹沟隐爆角砾岩体是河南省嵩县西北部众多含钼、金角砾岩体之一,这些角砾岩体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点.螃蟹沟角砾岩体的定位与分布受北西向背形、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的复合控制,由燕山期钙碱性岩体与岩脉的侵入,以及随后发生的隐蔽爆发-坍塌作用而生成了角砾岩体.其中包括了震碎角砾岩、隐爆角砾岩、侵入角砾岩及坍塌角砾岩.岩体被后期断裂构造作用所复合叠加,致使钼、金富集成矿,形成"多型一体"的钼金矿床.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水池中观察了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和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对孔径0.5mm、孔距5.0cm,空气压力0.25kg/cm2固定气泡幕的反应。结果表明,气泡幕对两种海水鱼都有显著的阻拦作用,平均阻拦率分别为黑鲷75.1%、青石斑鱼82.4%。分析显示,气泡幕对两种鱼的阻拦率间无显著差异。在本实验中,该两种鱼对气泡幕均无明显的适应现象  相似文献   
3.
4.
叠层石衰减事件及臼齿构造作用幕:形成机制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层石和臼齿构造碳酸岩的兴衰是沉积学界倍受关注的研究主题.地史中叠层石经证实发生了5次比较重要的衰减事件,分别在2 000 Ma、1 250 Ma、1 000 Ma、675 Ma、450 Ma.最近,根据燕山地区非叠层石碳酸盐岩序列,认为在1450 Ma又发生过叠层石衰减,所以存在6次叠层石衰减事件.现今叠层石的丰度已经非常稀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叠层石的形成与微生物钙化作用有关,而其钙化作用又受周围海水化学变化所影响.显生宙后生动物及海水饱和态共同影响了叠层石的形成.著名的"前寒武纪谜"表明,海水化学条件及微生物的进化则是叠层石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臼齿构造(MT)仅出现在前寒武地层中,具有一定的时代限制,其形成及消失受海洋中CaCO3沉淀的影响,而且似乎主要发育在叠层石衰减事件之后,在空间上臼齿构造多产出于比叠层石更深的水体环境.所以古海洋化学的变化影响着地球表面生物演化及生物沉积的历史,上述研究进展对深入了解海洋化学在地质历史时期的长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利于解开地质历史上的种种谜团.  相似文献   
5.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和前沿研究领域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随着地质工作者刻划和认识地下地质体构成、结构的能力及研究和预测沉积盆地能量场(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及其演化能力的不断提高,以流体流动和油气运移为核心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证实了油气的优势通道运移并妆步提示了优势运移通道的微观和宏观控制机制,从而使基于油气运移路径三维预测的油气藏定位预测成为可能;(2)证实了幕式快速成藏过程并初步揭示了幕式成藏的驱动机制、有利场所和地球化学识别标志,突破了油气成藏是一个缓慢渗流过程的传统模式;(3)深盆气勘探和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进展,从而突破了背斜成藏的传统观念,使“向斜”(盆地凹陷区)成为一些盆地寻找大型天然气藏的重要场所。沉积盆地深层油气成藏过程和保存条件、活动构造背景下油气晚期快速成藏过程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前沿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西藏岗巴古新世地层及构造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岗巴地区出露有完整的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地层中化石丰富,根据化石研究准确地进行了地层时代的划分,本文认为该区白垩系-古代系界线位于宗山组和基堵拉组之间,以底栖有大孔虫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的消亡和Rotalia-Smoutina-Lockhartia动物群的始现为标志。界线上下岩层为假整合接触,期间有一短暂的暴露面。古新世的砂砾岩直接覆于晚白晋世的陆棚碳酸盐岩沉积之上,沉积的重大转变代表一次构造运动,印度大陆北缘与冈底斯南缘直至白垩纪末均具有明显的浅海生物地理分区现象,期间被深海盆地地所阻隔。古新世开始浅海相动物群在该地显示同一生物地理区系特征,说明两大陆间深水盆地的阻隔已消失,南北生物地理区同归于一残留海盆,沉积类型转变和地层古生物特征为印度-亚洲板块的起始碰撞时间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据此推测大陆早期碰撞发生在白晋系-古近系的界线时期(约65Ma),古新世中一晚期碳酸盐台地遭受不断的挤压与变形,进一步说明大陆的碰撞在古新世之初就已发生。沉积地层的破碎变形和滑塌堆积是持续碰撞与挤压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彭琛  李原 《青海地质》2002,11(1):31-37
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通过对出露于中祁连北缘中段的一套中深变质岩系研究,将在具有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中、深构造变形,时代为古元古代的变质岩组合划归为托赖岩群。它是中祁连山地块由中地壳下部-下地壳上部物质组成的残留体,在其长期的构造就位过程中经历了不同构造层次变质变形改造,具有不同的地质面貌。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伸展构造概念与研究现状,沙麦地区中—新生代伸展构造基本特征与形成机制。认为区内中—新生代盆地是地壳呈北西西—南东东向伸展的结果,地壳的伸展演化并不连续,呈现幕式伸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蒙古南戈壁的Bayan—Khoshuu Ruins剖面原归入到志留系Mandalovoo组尕屋(Gavuu)段的地层中发现了牙形刺Caudicriodus woschimidti woschmidti,这是泥盆纪最早期牙形刺带化石在蒙古的首次发现。尕屋(Gavuu)段的下部属志留系,但其上部,即采集牙形刺样品M-9~M-12的层位肯定属下泥盆统(下洛霍考夫阶),而不是下志留统。Mandalovoo组应当改为Mandalovoo群,它的三个段应提升为三个组。  相似文献   
10.
微亮晶(臼齿)碳酸盐岩:21世纪全球地学研究的新热点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委员会批准启动了 IGCP44 7-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和地球演化项目 ( 2 0 0 1~ 2 0 0 5 )〔1〕。本文简要地回顾了臼齿碳酸盐岩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臼齿碳酸盐岩是一种具有类似大象臼齿的肠状褶皱构造的岩石 ,具有特殊的时限范围 (中 -新元古代 )。试图解释其成因和可能用于古大陆地层对比是本项目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们是解决前寒武纪生物学和地球化学事件的关键。臼齿碳酸盐岩的发育和衰退关系到地球生命起源和海洋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的突变。 87Sr/86 Sr年龄同位素测定证明 ,微亮晶 (臼齿 )碳酸盐消失的时限很可能为75 0 Ma。另外 ,中 -新元古代碳酸盐岩地层具有重要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