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251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648篇
海洋学   13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2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0个氯代苯酚类化合物进行了CNDO/2量子化学计算,讨论了化合物电子结构与其对水生物翻车鱼(Bluegill)、花鳉鱼(Guppy)、和虾(Shrimp)半致死量之间的关系,分别获得了表示其构效关系的三个线性方程,它们的显著性均远高于α=0.01水平。结果表明:氯代苯酚化合物苯环上碳原子的兀电荷之和(∑Qπ_R)越大苯环上碳原子的净电荷之和(∑Q_R)越大,或LUMO轨道能(E_(LUMO))越低,均使化合物对Bluegill和Guppy水生物的毒性增大;而化合物苯环上羟基邻位的碳原子的兀电荷布居(P_3)越大,同时HOMO轨道能E_(HOMO)越高,则化合物对Shrimp毒性也越大。据此,可预测氯代苯酚类化合物对上述三种水生物的毒性。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苏莫查干敖包特大型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苏莫查干敖包矿床是迄今为正在全球范围内找到的最大规模单一萤石矿床.萤石矿体大多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沿下二叠统碳泥质板岩(夹灰岩透镜体)与流纹质火山岩接触带分布,并且与中生代花岗岩类侵入岩体具有密切的空间分布关系.流纹质火山岩和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值分别为(276±10)Ma和(138±4)Ma,它们分别是海西晚期和燕山中期酸性岩浆活动的产物.萤石矿体主要由4种类型矿石所构成,即石英-萤石型、石英-硫化物-萤石型、萤石-石英型和方解石-石英-萤石型.矿物组分有萤石、石英(蛋白石、玉髓)、方解石、绢云母和绿泥石,个别样品中有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毒砂和锡石.围岩蚀变自矿体中心向外分别为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和高岭石化.钕、锶和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萤石矿床是多期次和多阶段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成矿作用分别发生在海西晚期和燕山中期,并以后者为主.海西晚期富碱质酸性岩浆喷发活动为层纹状和条带状矿体以及矿源层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相比之下,燕山中期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不仅为细晶质、伟晶质和角砾状矿体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动力和热力来源,而且是成矿流体对流循环的"发动机".苏莫查干敖包矿床属于与花岗岩类深成侵入岩体有关的热液型萤石矿床,成岩(矿)物质来自壳、幔混合源,其中壳源组分占有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敖包吐萤石矿床的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敖包吐萤石矿床是内蒙古北部苏莫查干地区单一萤石矿集区中的一个代表性矿床,产于早二叠世大石寨组火山-沉积岩与早白垩世敖包吐花岗岩的接触带上。文章通过分析该矿床岩、矿石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揭示出萤石的成矿作用可分为2个阶段,即交代作用和充填作用。交代作用过程中大石寨组的结晶灰岩可能为萤石的形成提供了部分Ca来源,萤石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海水基本类似,具有Ce负异常;成矿作用后期主要表现为充填作用,形成颗粒粗大的萤石,表现为重稀土元素富集的特征,并随着萤石的沉淀析出,稀土元素总量逐渐下降,反映出成矿流体经历了较长期的演化过程。各地层单元、花岗岩体和萤石矿石的Sr、Nd、Pb同位素研究表明,萤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组成具有壳、幔源混合的特点,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早白垩世敖包吐花岗岩可能是萤石中F的主要来源,而大石寨组的结晶灰岩则可能提供了Ca。另外,Pb、Nd同位素的极大不均一性,有可能是成矿流体在运移过程中对艾力格庙群放射性组分的选择性吸收的结果。萤石成矿作用与钾玄岩的时空关系暗示了萤石的成矿过程可能是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和下地壳的置换地质事件的结果。在构造转型的过程中,燕山中期富碱的酸性花岗岩浆的活动分异出富含F的成矿流体,与幔源流体混合,沿区域重新活化的深大断裂和大石寨组的层间破碎带上升,交代其间的灰岩透镜体,从而形成敖包吐中型萤石矿床。  相似文献   
4.
浙西南淡竹花岗闪长岩中锆石的成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汪相  陈洁  罗丹 《地质论评》2008,54(3):387-398
本文对浙西南地区淡竹花岗闪长岩中的锆石群进行了形态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该花岗闪长岩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锆石: 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前者为自形—半自形的长柱状晶体, 无色透明, 富含岩浆和矿物包裹体, 其背散射电子图像 (BSE图像) 显示出均匀的内部构造 (少数具有韵律环带构造), 其晶型指数落在钙碱性系列花岗闪长岩的范围内; 后者大多数以增生边的形式围绕岩浆锆石生长, 极少量呈他形的粒状晶体, 呈黄褐色—半透明, 其BSE图像亦呈现均匀的内部构造。这两类锆石在化学成分上有较大的差异, 表现为岩浆锆石比变质锆石明显地富U、Th、Y等阳离子置换元素。锆石LAICPMS UPb定年分析结果表明, 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分别形成于1875±33 Ma和209±12 Ma两个不同的时代, 为浙闽运动和印支运动在浙西南地区的表现提供了有力的客观证据。  相似文献   
5.
介绍作者自行设计、研制的控制增氧机运行时间的自动控制电路及其原理.该电路采用CMOS集成芯片,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价格低,业经试验证实: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6.
外源激素对花尾胡椒鲷血清性类固醇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雌鱼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注射后6h,两种处理均能显增加血清睾酮(T)水平3注射后24h,两种处理睾酮水平均下降,与对照差异不显。注射后6h,HCG处理组血清T水平比LRH-A处理组更高,而注射后6—24h,LRH-A处理组血清事酮水平更为稳定。实验过程中,血清雌二醇(E2)水平没有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实验室条件下测定花鲈 ( L ateolabrax japonicus C & V)的代谢率 ,温度为 ( 2 5.2± 0 .5)℃ ,鱼体湿重范围 :4 .64~ 52 .2 8g(平均体重 17.81g± 0 .33g)。饥饿鱼的正常代谢相关于体重的关系式 :Rr=15.37W0 .74 4。( r=0 .934 )。摄食代谢与摄食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摄食代谢水平为正常代谢的 1.8~ 2 .4倍。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牡蛎室内控温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太平洋牡螨(Crassostreagigas)亦称日本真牡顿,原产于日本沿海,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的内湾品种,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出肉率高,味道鲜美等特点,是贝类养殖中的优良品种之一。早在三十年代开始,美国、加拿大、法国、南韩及我国的台湾省等相继从日本引种养殖,从一九七九年福建、浙江、辽宁等地先后5!种开展了人工养殖及人工育苗,均获得了成功,九十年代初山东省沿海亦大规模发展太平洋牡朗养殖。随着建设“海洋牧场”战略目标的提出,太平洋牡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因此提供充足、健壮的苗种已成1务之急。本文在我们每年…  相似文献   
9.
樊海平 《台湾海峡》2004,23(4):500-506
由吡喹酮和克螨特组成的复配制剂对小球藻、轮虫、蚤状溞、水蚯蚓和卤虫的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复配制剂对轮虫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13.9mg/dm^3(24h)和3.03mg/dm^3(48h).安全浓度(SC)为0.0432mg/dm^3;对蚤状溞的LC50为345.14mg/dm^3(24h)和17.5mg/dm^3(48h),SC为0.0135mg/dm^3;对水蚯蚓的LC50为636.80mg/dm^3(24h)和79.07mg/dm^3(48h),SC为0.366mg/dm^3;对卤虫无节幼虫的LC50为201.84mg/dm^3(24h)和8.91mg/dm^3(48h).SC为0.00519mg/dm^3,复配制剂对水环境生物的破坏作用小.  相似文献   
10.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oxidaseⅠ,COI)基因序列对北京地区和江汉湖群部分湖泊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以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了661bp的基因片断序列,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B.calyciflorus COI序列的同源性为82%—93%。在6个种群中,共获得了15种单元型。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单元型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0.248-0.263),而在同一季节单元型之间遗传距离较小(0.002-0.031)。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各种群之间无共享的单元型,同一季节不同湖泊种群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未按照地理位置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按采样时间分组进行AMOVA分析,组间差异高达94.09%;DH-I与其他种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同一湖泊不同季节样品之间,遗传变异较大,这表明在同一湖泊存在着不同基因型的轮虫休眠卵,当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后,不同基因型之间会发生更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