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8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藏北安多地区侏罗纪菊石动物群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藏北安多地区新发现2套以黑色页岩、深灰色钙质泥岩和泥灰岩为主的舍菊石化石的侏罗纪地层,它们与羌塘地区广泛分布的雁石坪群无论在化石组合或沉积特征方面都明显不同.岗尼乡剖面地层中产太阳菊石科的菊石,主要有Sonninia,Dorsetensia,Witchellia等。、这套地层是双湖地区色哇组的东延部分,时代确定为中侏罗世早中巴柔期114道班剖面中羌姆勒曲组的菊石化石大多归属于Virgatosphinctinae科,计有Aulacosphinctes、Virgatosphinctes等,均为上侏罗统菊石化石的典型分子,产出层位应归于提塘阶中、上部。藏北安多-改则以北一线的侏罗系深水黑色岩系虽不十分连续,但从有化石证据的土阿辛阶到巴柔阶再到提塘阶都有零星出露,它们同属一个沉积相区。侏罗纪时羌塘南部可能存在一套大陆边缘型沉积地层,因此有必要对该区的构造属性和演化历史重新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
除P/T界线间菊石类几乎全部绝灭之外,在二叠纪Guadalupian世Capitanian期与Lopingian与Wuchiapingian期之间,存在着另一次菊石类的全球性大规模选择性绝灭高峰。即菊石类由Guadlupian世Roadian-Capitanian期(茅口期)的高度繁盛阶段,历经高速度、大规模选择性灭绝、因而,Guadalupian世Capitanian期与Lopingian世Wu  相似文献   
3.
阴家润  史晓疑 《地球科学》1994,19(6):795-805
古生代末形成的联合古陆于中生代早期在其东部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线再次分裂,形成了古陆东端新的特提斯洋;而在古陆西端的中部,大约是在中侏罗世的阿连期或早巴柔期,介于南美和北美大陆之间的中央大西洋扩表海形式出现,构成了连接东太平洋和西特提斯洋生物群相互交流的海路通道。其水体的深以及生物群的交流明显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制约。这在中侏罗世东太平洋安第斯生物区特有的生物群沿这条海路向特提斯扩散的幅度和范围上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0年在西藏措勤地区1:25万区调中,在中二叠统中发现的菊石化石Popanoceras bowmani(Boese)、Paragastrioceras jossae(Vrneuil)和Timorites curvicostatus Haniel,对菊石相的中二叠统进行了划分对比。Paragastrioceras同冈瓦纳边缘区的特征化石,Timorites是赤道特提斯区的菊石代表,二者的共存,证实了西藏在二叠纪时位于邻近冈瓦纳边缘区的赤道特提斯区内,古气候已渐转为温暖。  相似文献   
5.
在新疆和田县西南峡谷一带的加勒万河谷地区早二叠世地层中首次发现Prostacheoceras cf.Kongaraquense、Artinskia sp.和Agathiceras sp.菊石化石。这3种菊石化石的时代为乌拉尔期,代表了特提斯型菊石组合,与华南的栖霞组相当。其中,Prostacheoceras为特提斯类型的主要属,Artinskia为空谷阶的特征属,Agathiceras则为中石炭世—早二叠世的世界性分布属。此三者同时出现在加勒万河一带加温达坂组中,丰富了加温达坂组的化石资料,对恢复西昆仑地区的古地理和与其他区域生物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5,(2):105
<正>第一次,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灭亡。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变冷造成的。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度下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灭绝。  相似文献   
7.
藏北帕度错一带出露的早—中侏罗世地层,其岩石组合特征不同于雁石坪群,与其香错一带出露的色哇组相当,在该套地层的上部层位产迄今为止藏北地区最为丰富的侏罗纪巴柔期菊石化石,该区色哇组的发现对研究藏北南羌塘地区早—中侏罗世地质发展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羌塘盆地油气普查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研究的湖北大冶沙田下三叠统菊石、双壳动物群,包括菊石10属11种,双壳类4属9种。文中建立了5个菊石带:Lytophiceras带、Gyronites带、Flemingites带、Pseudosagece-ras—Xenodiscoides带和Anasibirites带;2个双壳动物带:Claraia griesbachi带和Cl.concentrica带,并依据动物群面貌,将原大冶群的时代详细划分为大冶组和观音山组。大冶组的时代相当于格里斯巴赫期至亭纳尔期,观音山组的时代相当于斯密斯期至斯派斯期。  相似文献   
9.
贵州之中三叠纪菊石化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许德佑 《地质论评》1944,9(Z3):275-280
头足类化石在我国地层中素少发见,而中生代菊石则更远不如欧美同期地层内之繁多。国内所产下三叠纪种属自经田奇(王嶲)氏描写发表後,鄂黔二省菊石始为世所知。此篇所述系最近  相似文献   
10.
马知恒  李世鑫  陈镜文  何犇  张廷山 《地质论评》2023,69(6):2023060017-2023060017
本文对采自于贵州关岭地区上三叠统卡尼阶法郎组瓦窑段上部的齿菊石目化石进行了研究, 共识别出3属3种, 其中包含一新种 Arctosirenites mingqingensis sp. nov.。Arctosirenites mingqingensis sp. nov. 以具有细密横肋及粗壮腹缘瘤为特征, 属Klipsteinia在华南为首次发现。根据Klipsteinia和Arctosirenites组合特征判断贵州关岭地区上三叠统法郎组瓦窑段底部时代为晚三叠世早卡尼期早期 (Julian 1),上部时代归属于晚卡尼期早期 (Tuvalian 1), 并且认为造成法郎组瓦窑段底部的岩性变化是由于构造因素导致, 而并非受到卡尼期湿润幕事件 (CPE, Carnian Pluvial Episode)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