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21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晓丹  祖茂勤 《地质学刊》2006,30(2):F0003-F0003
雨花石历来以五彩缤纷的色彩、千姿百态的纹理以及人们赋予的丰富文化内涵为世人称颂。 雨花石品种很多,有矿物娄玛瑙、蛋白石、玉髓、水晶,岩石娄硅质岩、砂岩、石灰岩、大理岩、火成岩,以及古生物化石等。其中化石雨花石为地质历史时期保存在地层里的生物遗体、遗迹,主要来源于古长江流域两岸山体,经长期风化、破碎、搬逗、磨蚀而成。其浑圆度高,有的已玛瑙矿化,色彩花纹美丽,被视为佳品.  相似文献   
2.
徐世林  杨瑞东 《贵州地质》2016,33(2):91-95,107
黔东南地区发育的新元古代下江群,与湖南中西部的板溪群,广西北部的丹洲群属于同期地层。本文根据下江群甲路组中所夹大理岩的地质特征及其碳氧同位素组成,认为其有可能与华北青白口系景儿峪组中上部对比。运用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原理计算出该大理岩的变质温度在630℃左右,这个温度高于前人普遍认为下江群属于浅变质绿片岩相的温度,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甲路组层位较老,经历了较多变质作用的结果。下江群以大量的碎屑岩为主,仅局部层位,如甲路组中出现一些透镜状碳酸盐岩沉积,代表强烈的裂谷作用下出现短暂的相对稳定、浅海环境,并沉积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3.
通过地层对比、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限定胶—辽—吉活动带北东段辽东半岛盖州市梁屯地区一套碳酸盐岩建造的原岩形成时代、物质来源和地层归属等。其炭质方解大理岩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碎屑锆石核部大都具有振荡环带,且其Th/U比值较高(Th/U=0. 15~2. 04),表明其为岩浆来源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定年结果显示存在两个主要的年龄峰值,主要年龄峰值为新太古代晚期(2 560~2 500 Ma),次要峰值为古元古代中晚期(2 040~2 000 Ma),其沉积时限应晚于2. 0 Ga,与古元古代辽河岩群沉积时代一致。此外,该年龄与区域上的太古代基底和大量出露的辽吉花岗岩的年龄相一致,表明炭质方解大理岩物质来源于太古代基底和辽吉花岗岩。并通过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和区域对比等研究,确认梁屯地区分布的这套富含炭质的大理岩建造(原岩为沉积石灰岩)可与辽河群高家峪岩组对比,而非前人认为的大石桥岩组。  相似文献   
4.
目前关于天然水菱镁矿的形成认识主要有蒸发沉积成因和生物成因两类。前人在室内成功制备出水菱镁矿矿物,证实了该矿物的无机成因理论,但是实验结晶条件明显高于西藏班戈错的寒冷气候条件和水化学条件,并且班戈错湖水通过自然蒸发结晶也难以形成水菱镁矿矿物,而这一认识与周边阶地上正在形成水菱镁矿的现象相矛盾。因此,自然蒸发沉积可能不是现阶段班戈错水菱镁矿的主要形成过程,而已有研究表明,藻类具备诱导形成碳酸盐矿物的能力,本文利用西藏班戈错Ⅲ湖湖水及其藻类开展室内模拟实验,并与无藻类的湖水自然结晶结果相对照,探讨藻类生命活动与班戈错水菱镁矿的成因联系。研究发现,藻类不仅能够适应高盐度盐水环境(矿化度117.3 g/L),并且在其光合作用过程中还能显著提高周围水体pH值(最高可达10.564),诱导并促进球碳镁石在藻类网状节点处结晶沉淀,该矿物进一步脱水即能够形成水菱镁矿矿物;而人为提高班戈错Ⅲ湖湖水Mg2+浓度也仅能结晶形成三水菱镁矿矿物,无球碳镁石或水菱镁矿结晶析出。因此,西藏班戈错水菱镁矿的形成过程与藻类生物成矿作用密切相关,但是有关球碳镁石向水菱镁矿转变的具体条件以及藻类成矿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6.
7.
8.
吉林省大灰沟硅灰石岩赋存于泥质条带大理岩夹硅质条带大理岩层内,其直接围岩为大理岩。硅灰石岩呈似层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组成矿物有硅灰石(95%以上),少量透辉石、石榴石和方解石等。通过对硅灰石岩形成的地质条件、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的研究和前人实验研究表明,本区硅灰石岩为区域变质热液作用形成的交代岩,其中的硅灰石属三斜硅灰石。华北地台北侧(槽区)的辽宁、吉林省境内发育多处硅灰石岩矿床和矿点,均呈透镜状、似层状产于各种硅质大理岩层内。大灰沟硅灰石岩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经区域变质热液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海城-大石桥菱镁矿矿床举世闻名,矿床分布于辽东元古宙裂谷海槽北缘的次一级盒地中。含镁建造属元古宙上辽河群大石桥岩组的上部.按含矿建造组成岩石的各种成因标志,确定建造的沉积岩相为闭塞台地相,因此.推测它形成于裂谷边缘的泻湖环境。由于长期潮汐作用,泻湖内有充分的富镁海水周期性地供给,在当时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泻湖中的卤水不断浓缩,并通过化学与生物化学成矿作用,在泻湖盆地内形成了大型-超大型的菱镁矿矿床。元古宙末期矿床遭受了绿片岩-角闪岩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