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8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于庄煤炭勘查区新生界松散层厚度较厚,下伏为二叠系含煤地层,可采煤层多。区内含、隔水层组成复杂,由四个含水层和三个隔水层组成。通过对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提出了第一、二含水层是矿区的主要供水水源,为保证未来建设和开采时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应做好水源的保护工作;同时指明了第四含水层是浅部煤组开采的主要补给水源,在煤矿设计和开采过程中,应重点予以防治。  相似文献   
2.
赵各庄矿14水平的提升高度为-1 200 m,而奥灰水头压力为11.76 MPa.通过研究赵各庄矿底板隔水层厚度及其阻隔水能力,讨论了充分利用有效隔水层,采用局部实施疏水降压开采等防治水技术的可能性;采用突水系数法及弹塑性力学分析法,论证了赵各庄矿深部带压开采煤炭资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多层地下水的水头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地下水水头在含水层中的分布已有许多研究成果 ,但在相对隔水层中的分布还缺乏深入研究。主要讨论多层地下水的水头分布 ,尤其是含水层之间的相对隔水层中的地下水水头分布 ,在理论上探讨如何确定地下水对建筑物的浮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底板突水的结构力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研究底板突水的结构力学方法,并用极限弯矩的理论计算得出确定底板隔水层有效厚度之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临汾龙子祠泉岩溶水系统水文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讨论了龙子祠泉岩溶水系统岩叶下水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岩溶地下水对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周云宗 《地下水》1996,18(2):68-70
通过本文列举的实例表明,钻井中只根据岩屑判断地层岩性,局部与电测升曲线异常不符;在工程地质钻探中,由于岩芯磨损采取率低,单从岩芯判断地层岩性、目的层、含水层、软弱夹层的位置、厚度会出现偏差,给确定滤水管位置和工程地质中的软弱夹层带来困难。为此,开展综合性地球物理测井就能对上述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和弥补,以便提高成井质量和工程地质钻探质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控制煤层气井开采过程中的水窜问题,采用自主设计的试验装置对沁水盆地晋城地区煤层气样品进行模拟试验,获得了井斜角分别为0°、30°、60°、90°条件下隔水层界面胶结强度试验数据,分析了井斜角对隔水层界面胶结强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隔水层界面胶结强度随井斜角的增大而降低,原因是随着井斜角增大,井壁的泥饼环上部依次变薄,下部依次变厚,井斜角到90°时达到最厚,且随着泥饼的变厚,泥饼成分中黏土矿物的成分逐渐减少,钻屑和重晶石的含量逐渐增多。分析还认为,影响隔水层界面胶结强度主要因素有黏聚力、泥饼的含水率、颗粒密实程度、颗粒结构和矿物成分。因此,煤层气井型对隔水层界面胶结强度的影响较大,即若采用水平井开采煤层气,可能水窜问题更突出。   相似文献   
8.
在矿区疏排和开采地下水时,利用隔水层和弱含水层大有潜力。它们在疏排时能承担一定的水头压力,形成合理的水头梯度,从而减少矿井充水,预防突水;在供水时,它们往往能起到开发水源地供水潜力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并提出了与此有关的水文地质工作应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为探查内蒙古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老公营子煤矿Ⅰ03(2)工作面突水机理,从工作面涌(突)水量、含水层地下水位、突水点水质3个参数的动态变化判别了突水水源,认为第四系含水层水的参与使矿井涌水量变大而引发突水;从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有效隔水层性质、基岩风化带厚度3方面分析了导水通道的形成过程,认为由导水裂缝带、顶板含水层水压作用下的渗流通道和基岩风化带组成的复合导水通道是突水发生的原因。揭示了煤层顶板突水是在特定地质、采矿条件下发生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导水裂缝带是否波及主要充水含水层并非突水是否发生的唯一判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