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质学   9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鹿鸣钼矿是伊春-延寿成矿带内近年发现的大型斑岩钼矿,矿区主要出露含矿的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不含矿的花岗闪长岩及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四种岩性。二长花岗岩与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低Sr高Y等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194.8±0.7Ma~184Ma前后的早侏罗世,是斑岩型矿床的赋矿围岩。花岗闪长岩及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含有暗色岩包体,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但以高Sr、低Y及富Na为特征,部分地球化学指标与中国东部埃达克岩极为相似,形成于176.2±2.1Ma并与辉钼矿Re-Os法获得的成矿年龄一致,被认定为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母岩。高Sr和低Sr两类花岗岩形成于不同的构造背景,与中生代时期中国东部及其邻区几次重大地质事件密切相关。鹿鸣斑岩型钼矿床与中侏罗世太平洋板块俯冲在高氧逸度条件下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岩浆高侵位有关。鹿鸣矿区埃达克岩的发现表明中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已经发生了萎缩与消减,与之相关的岩浆作用及成矿应该具有广泛的区域性,扎实的岩石学工作可为区域更多斑岩型矿床的发现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铁力市鹿鸣钼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鹿鸣钼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多金属成矿带内,矿体产在印支期二长花岗岩体中,矿床的围岩蚀变、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含矿岩体的岩石学特征等均具有斑岩型矿床的特点,且与国内同类型矿床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鹿鸣钼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特大型钼矿床,矿体呈浸染状赋存于燕山早期的二长花岗岩中,属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笔者对鹿鸣钼矿床的辉钼矿进行了 Re--Os 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 辉钼矿中 Re 含量为 11. 896 ~15. 714 μg/g,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为壳幔混合源,以壳源为主; Re --Os 模式年龄为 ( 180. 2 ~185. 9) Ma,加权平均年龄为 ( 183. 4 ± 2. 2) Ma。结合最新的赋矿围岩成岩年龄,显示成矿与成岩同时或稍晚于成岩,即鹿鸣钼矿床形成于早侏罗世,为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燕山早期大规模构造--岩浆--成矿事件的产物,成矿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4.
鹿鸣钼矿床是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上典型的特大型斑岩型钼矿床,矿体主要产于早中生代早期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内,矿化类型以细脉浸染状矿化为主。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脉体穿插关系将鹿鸣钼矿床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Ⅰ),石英-辉钼矿阶段(Ⅱ),绿泥石-辉钼矿-石英阶段(Ⅲ),石英-碳酸盐阶段(Ⅳ)。成矿流体包裹体有3类:A型气液两相包裹体(L+V),B型含子晶三相包裹体(L+V+S),C型气相包裹体(V)。不同阶段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均一温度、盐度等特征显示成矿流体由早阶段的高温、高盐度的H_2O-CO_2-NaCl体系逐渐演变为晚阶段的低温、低盐度的H_2O-NaCl体系。氢氧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早阶段以岩浆水为主,随成矿演化有不同程度大气水的加入。根据矿床产出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和流体包裹体特征,认为流体的沸腾作用和CO2等气相组分大量逸失是成矿流体形成矿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鹿鸣钼矿床成矿流体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黑龙江鹿鸣钼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多金属成矿带内,赋存于二长花岗岩体内。根据矿石组构、蚀变类型和脉体穿插关系,将鹿鸣钼矿床自早到晚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1)钾硅化浸染状矿化阶段;2)硅化网脉状矿化阶段;3)绿泥石-碳酸盐化阶段。鹿鸣钼矿床包裹体类型复杂,盐水溶液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CH4(CO2)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共存,其中盐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33~425℃,盐度为1.6%~16.1%Na Cleqv。富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43~500℃,盐度为1.2%~14.1%NaC leqv。含子晶多相包裹体最终均一温度为297~449℃,盐度为38.2%~53.1%NaC leqv。含CH4(CO2)包裹体经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证实其中以CH4为主,少数含微量的CO2,均一温度为334~437℃。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δ34S变化范围在4.5‰~5.7‰,成矿流体中的硫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氢、氧同位素分析数据投到δD-δ18OH2O图解中,投影点落在岩浆水附近并向大气降水飘移,可以推断主成矿期的成矿介质水为岩浆水并混有少量的大气降水。鹿鸣钼矿床主成矿期压力估算为30~90MPa,推测成矿深度为3~9km。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可能为岩浆房最先分离出一个单一相的高温、中等盐度的H2O-NaC l-CH4(CO2)超临界流体,后由于减压和不同流体的混入导致流体沸腾发生不混溶并捕获形成多种类型包裹体。随着成矿流体不断演化,成矿温度逐步降低,金属矿物也不断沉淀成矿。通过对鹿鸣钼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可知,与成矿有关的流体不是单一的岩浆分异的结果,也有大规模其他流体的混入,矿区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也为钼成矿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鹿鸣超大型钼矿(钼金属量89万吨,平均品位0.084%)产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北段,矿体呈细脉浸染状赋存于二长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岩体内,围岩蚀变有钾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矿化类型主要为斑岩型矿化。鹿鸣矿区含矿岩体二长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斑岩锆石的U-Pb年龄分别为186.8±2.1Ma和183.2±1.9Ma,形成于燕山早期,二长花岗斑岩晚于二长花岗岩。6个样品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76.7±4.4Ma(MSWD=0.92),Re含量变化于30×10-6~49×10-6。二长花岗岩的锆石εHf(t)值变化于1.1~3.8,Hf单阶段模式年龄为729Ma,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055Ma;二长花岗斑岩的锆石εHf(t)值变化于0.4~5.9,Hf单阶段模式年龄为741Ma,两阶段模式年龄为1075Ma。研究表明成矿与二长花岗斑岩有关,并且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斑岩岩浆为中新元古代新生的地壳物质熔融的产物,成岩成矿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或佳木斯与松嫩地块的拼合)有关。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鹿鸣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年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邵军  杨宏智  贾斌  彭明生 《矿床地质》2012,31(6):1301-1310
黑龙江鹿鸣钼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多金属成矿带翠宏山-二股成矿亚带中南段。矿化发生在花岗岩体内,矿石为石英细脉浸染状的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围岩蚀变具有岩浆热液蚀变的分带特征。成矿作用与花岗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矿区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具有同一岩浆来源,属于"A"型花岗岩,是在伸展大地构造环境背景下岩浆侵入形成的岩体。通过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获得二长花岗岩年龄为(201.1±3.90) Ma和(176.2±4.3) Ma,获得花岗斑岩年龄为(182.3±4.0) Ma,确定鹿鸣钼矿床的成矿年龄在182~176 Ma之间,成矿时代为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8.
马顺清  陈静 《中国地质》2012,39(5):1162-1171
鹿鸣钼矿床位于伊春—延寿多金属成矿带中南段,是近年新发现的斑岩型钼矿床.矿区内成矿主岩为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本文采用LA-ICP-MS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测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95.4±1.4)Ma和(197.6±1.3) Ma,形成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花岗岩SiO2质量分数为70.74%~75.80%、K2O和Na2O质量分数分别为3.85%~7.02%和0.93%~2.95%,里特曼指数为0.9~3.1,分析显示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体;稀土总量(∑REE)偏低、有较强烈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LaN/YbN=7.76~26.47),Eu负异常明显(Eu/Eu*=0.34~0.62);微量元素富集Rb、Th、U、K,亏损Nb、Ta、Ti、Y和Yb等元素,这或者暗示其岩浆源区相对富水,或者反映岩浆源区可能遭受过俯冲带流体的交代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该矿床的形成与早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岩基后成矿作用:来自小兴安岭鹿鸣超大型钼矿的证据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小兴安岭鹿鸣钼矿是新近发现的斑岩型超大型钼矿.尽管近年有一些新年龄和新资料发表,但是关于矿区的成岩、成矿事件的时代和成因仍有很大争议.本文采用LA ICP-MS锆石U-Pb、辉钼矿Re-Os以及黑云母40Ar-39Ar等测年方法分别对矿区的花岗斑岩、辉钼矿、以及二长花岗岩(下文称鹿鸣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开展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矿区花岗斑岩形成于174.0±2Ma(MSWD=3.2);辉钼矿等时线年龄为177.8±2.3Ma(MSWD=0.078),辉钼矿模式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77.5±1.2Ma(MSWD=0.058).黑云母40Ar-39Ar 900~1400℃坪年龄为175.9±1.1Ma,表明鹿鸣花岗岩形成于约176Ma(之前).因此结合野外、岩相学、前人结果等,认为鹿鸣花岗岩岩基成岩在前(>176Ma),花岗斑岩成岩在后(约174Ma左右),成矿应当在花岗斑岩成岩近同时或稍后,为早侏罗世末期.花岗斑岩含有浸染状硫化物,表明花岗斑岩体是致矿侵入体,鹿鸣(二长)花岗岩岩基仅仅是钼矿的围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尤其是MgO含量较高,高Sr低Y等特征,以及构造环境判别显示鹿鸣花岗岩岩基和花岗斑岩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火山弧环境.在早侏罗世早-中期,该区在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海和东部的饶河、伊佐那崎洋联合汇聚下形成俯冲带之上的加厚地壳,此时与地幔楔发生过反应的幔源岩浆底侵产生广泛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鹿鸣花岗岩的岩基.随后加厚下地壳拆沉导致鹿鸣花岗岩岩基快速隆升,在地壳浅部,与来自于深部的花岗斑岩岩浆(+钼矿和深部流体)相遇,后者侵入到鹿鸣花岗岩岩基中,形成了斑岩及辉钼矿矿床.据此,提出鹿鸣钼矿属于岩基后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