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961—2008年阿勒泰地区异常初终霜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小于等于0 ℃最低气温作为霜冻指标,利用1961—2008年阿勒泰地区7个测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8 a来阿勒泰大部分地区呈初霜迟、终霜结束的早、无霜期延长的趋势,使作物生长季延长,其中哈巴河表现最为显著;极早初霜日发生频数为2—6次,以富蕴最多,极晚终霜日发生频数为1—4次。各站最迟、最早初霜日的差值和最早、最迟终霜日的差值均在30 d以上;哈巴河霜日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2.
新疆阿勒泰地区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Micaps常规实况图、EC客观分析场及T213 00时的物理量场,从寒潮冷空气的酝酿、堆积、爆发3个阶段分析了2009年2月11~13日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重点分析强降温及降水原因。分析表明:此次强寒潮冷空气来自新地岛和泰米尔半岛的超极地强冷空气,强冷空气沿乌拉尔山脊前东北风带和北风带南下堆积到西西伯利亚上空。由于乌拉尔山脊西北部冷空气的侵袭,使该脊向东南跨,推动西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大举南下,从而造成这次强寒潮天气。形成强降水的原因是北方冷空气与南支槽东移北上的暖湿气流在该地区汇合,并配合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新疆阿尔泰造山带变质作用演化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阿尔泰造山带发育了一系列低压红柱石型与中压蓝晶石型变质带.红柱石型变质带发育了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十字石-红柱石带、矽线石带、矽线石-堇青石带:蓝晶石型发育了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矽线石带.中压的蓝晶石序列估算温度为445~747.6℃,压力为0.64~0.95GPa中压序列随变质作用增加.压力有增高趋势:低压的红柱石序列温度445~681℃.压力0.3~0.8GP乱自十字石带后.压力明显降低.可能是靠近热源而导致早期中压痕迹消失.因此红柱石型变质带不是一个正常的变质演化系列.蓝晶石型变质早于红柱石型变质.蓝晶石型变质序列可能与晚古生代弧-陆碰撞事件有关.红柱石序列的形成可能与碰撞相关的广泛花岗岩体侵入及中压岩石抬升有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新疆阿勒泰地区袄多克金矿床地质特征,结合元素地球化学剖面特征及元素组合特征分析,认为袄多克金矿床金及其他多金属元素主要赋存于中泥盆世托克萨雷组变粉砂岩、千枚岩中及顺层侵入的石英闪长岩脉中;金成矿的主要元素组合为Au-W-Bi-Ag-Pb-Zn-As;金矿属于岩浆热液后期形成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Au,W,Bi等元素地球化学剖面特征,认为该区具有较好的金矿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5.
新疆阿勒泰地区发育了红柱石-矽线石型递增变质带,由绿泥石-黑云母带、黑云母-石榴石带、石榴石-十字石带、十字石-红柱石带和矽线石带组成,根据石榴石成分环带、变质与变形关系、矿物共生组合演化等特征,将变质作用分为峰前期、峰期和峰后期3个演化阶段。峰前期、峰期为连续的递增变质过程,形成典型的中-低压过渡型递增变质带,峰后期属于退变质过程。据石榴石一斜长石一黑云母-白云母-石英组合内部一致地质温压计估算出峰期温度-压力:T=580℃~670℃,P一0.4GPa~0.5GPa。变质作用演化具有顺时针的PTt轨迹,代表陆壳有一定程度的构造增厚,但幅度不大,没有大规模的陆壳俯冲或拆沉作用,这种增厚可能以陆壳的构造叠置机制为主。总体相当于地体间斜向走滑兼有一定垂直分量的拼合过程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调研和相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出露于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富蕴地区喀腊曼哲一带的中泥盆统阿勒泰组火山岩由玄武岩和流纹岩组成,为一套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其中,玄武岩多变质为钠长阳起片岩、绿帘透闪片岩等,属拉斑玄武岩系列,低SiO2、K2O,高Ti,稀土配分曲线显示轻稀土略富集的平坦型,无明显Eu异常(SEu=0.92~1.08),富Th、U等,Nb负异常;流纹岩属钙碱性系列,高SiO2,低K2O,为钠质型,稀土配分曲线显示Eu负异(dEu为0.29~0.58)的右倾型,富集Th、U、La、Ce和Hf,亏损Sr、Nb、Ta、Zr、P、Ti。二者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表明酸性火山岩并不是由基性岩浆分离结晶产生,而可能是与基性下地壳经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有关;基性火山岩为经俯冲流体改造的亏损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虽然显示其兼具洋中脊和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其可能并不是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而是岛弧裂谷的产物,属于成熟岛弧。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勒泰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3-2004年0 cm地温和气温月平均资料,采用统计法、趋势和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地气温差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突变.研究表明:该地区地气温差6月最大,12月最小;暖季最大,冬季最小,常年存在随季节变化的高低值区域与海拔和地形有关.地气温差受大尺度气候异常的影响,第一载荷向量场反映全区一致的性质,第二、三载荷向量场具有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线性趋势分析表明,地气温差12月-次年2月呈显著下降趋势,4-9月和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过渡季节3月和10-11月趋势变化不显著.突变检验表明,10-11月、12月-次年2月该地区地气温差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发生了显著的突变,与其他文献的结论不同;3月、4-9月和年均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生了显著的突变,与其他文献的结论及新疆气候的突变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8.
李增田 《矿物岩石》1991,11(4):1-11
阿勒泰地区石英角斑岩呈北西—南东向沿阿勒泰复向斜北翼呈线状长距离分布,其寄主层位是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地层。火山活动形成于海相环境。火山岩主要由灰白色石英角斑质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属钙碱性系列。在西部的阿勒泰一带以钾质为主,向东到蒙库一带过渡为钠型占绝对优势。酸性岩浆起源于上地壳底部,岩浆喷出地表固结,后期受强烈钠交代蚀变而改造成钠质石英角斑岩;钾质岩石是流纹岩类受钠交代蚀变微弱等化学变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阿尔泰萨热阔布金矿成矿特征及控矿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俊 《矿产与地质》2003,17(4):511-515
萨热阔布金矿既受层位和沉积相控制,又受后期构造——岩浆作用的叠加改造或再造所控制。萨热阔布金矿的形成经历了两个成矿阶段:早期断陷火山——沉积盆地阶段,形成了火山——热水沉积预富集层(有的可富集达到贫矿层)和VHMS型铅锌多金属矿化;晚期(造山过程中)由于构造作用改造和再造,在构造有利部位形成金的工业富集。  相似文献   
10.
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13年5—9月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阿勒泰地区暖季昼夜降水的气候统计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近53 a阿勒泰地区暖季昼夜雨量空间分布基本一致,总体表现为由山麓丘陵向河谷平原减少的特征。各站暖季昼夜雨量差和雨日差值均呈昼雨量多于夜雨量,昼雨日多于夜雨日的分布。2全地区昼、夜降雨日数的月际分布均表现为单峰式分布,峰值为7月。3全地区昼夜降水量均呈增多趋势,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夜雨量的增加速率大雨昼雨雨量,夜雨日数的减少速率小雨昼雨日数,表明该地区暖季昼夜降水的雨强增大,极端降水事件有所增加,并且这种变化在夜间表现得更为明显。4夜雨量和夜雨日数和昼雨量的年代际变化一致,均在20世纪90年代最多,70年代最少;昼雨日数在80年代最多,21世纪第一个10 a最少。暖季昼夜降水日数均在1972年发生了突变,夜雨量和昼雨量分别在1983年和1991年发生了突变。5暖季昼夜降水的Morlet小波分析表明虽然昼夜雨量和日数各自有其周期变化特征,但也有共性,目前夜雨量、夜雨日数、昼雨日数均处于偏少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