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质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贵州赤水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晚白垩世时期该地区沉积了一套厚达1300m的陆相地层。本文通过地表露头的古流向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详细研究赤水地区晚白垩世沉积充填过程及构造意义。赤水地区晚白垩世早期辫状河的古流向为自北东向南西,表明碎屑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侧和东侧。根据物源、地层分布及区域地质背景推断,赤水地区晚白垩世的陆相沉积盆地属于陆内前陆盆地,陆内造山带位于盆地东侧。晚白垩世陆内前陆盆地的形成,可能受控于此阶段华南的构造挤压事件形成的陆内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2.
包家捷 《贵州地质》2000,17(2):142-143
赤水气田旺隆10井在6年的生产过程中,先后采用过几种采气工艺,效果均不理想.本文通过对小油管排水采气法的原理、优点及适应性的论述,认为此法对旺隆10井是较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3.
贵州赤水地区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水地区具有较大的勘探资源潜力,总资源量3400×108m3,圈闭资源量2157.34×108m3,探明储量仅占圈闭资源量的2.1%;赋存海相、陆相两大油气系统及原生型、次生型、残存型、复合型等多种子油气系统;储集层非均质性极强,气藏富集规模及分布受沉积微相、溶蚀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圈闭因素的影响外,更主要是裂缝系统对油气富集成藏及油气藏规模、展布起主导作用;茅口组是赤水地区油气勘探的主体气藏,提出"以加强裂缝性储层预测为重点,以致力寻找孔缝洞大型储渗系统为核心,以钻探官渡构造带茅口组缝洞系统获规模气藏为突破口,解决赤水气田产能瓶颈问题,实现官渡构造海相领域油气勘探的突破和赤水气田新的储量接替"都具有积极的、现实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贵州赤水及邻区裂缝性气藏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结合”为基础,建立了本研究区碳酸盐岩裂缝性气藏模式。该模式对本区二,三纱裂缝性气藏的构造发展与演化配置关系,构造裂缝与油气成藏关系,储集体成藏机理与成藏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三分析”,归纳出十基成藏规律。  相似文献   
5.
借鉴四川局对二叠系阳新统断层裂缝型气藏的研究成果,结合贵州赤水地区勘探情况分析了断层与地震异常的关系,讨论了旺隆构造东断块高点及高点之南断层。指出了赤水地区地震异常块基本沿断层走向且位于上盘分布,表明与断支裂缝有密切关系;认为旺隆构造北北西向断层对东断块高点之南的油气影响不大,之南的两条逆断层形成的断垒部分对期探天然气较高点有利,提出了三口初步论证的井位。  相似文献   
6.
贵州赤水气田三叠系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南方 《贵州地质》2000,17(2):103-108,102
贵州赤水天然气藏的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参数是体育场支评价的重要条件,它决定了油气储量及产能的大小。储层物性又受岩性及成岩作用的影响,单从常规岩芯分析数据统计其平均值,不足以代表储层物性特征,文中着重探讨三叠系雷口坡组、嘉陵江组的物性特征岩性的关系,分析储层横向变化和影响储层物性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小流域已经成为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等研究工作的重要地理单元。本文以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探索我国西南典型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貌混合分布区小流域划分方法及小流域分布特征,基于DEM提取小流域边界,利用1∶5万地形图进行修正,并结合野外调查和地质、水文数据验证,最终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划定了753个小流域。其中,喀斯特地貌区小流域个数358个,喀斯特+非喀斯特地貌区小流域个数182个,非喀斯特地貌区213个;就不同流域类型小流域划分结果看,完整型小流域530个,区间型小流域180个,坡面型小流域43个;这些小流域中面积小于3km2的有9个,面积在3~10km2的有310个,面积在10~30km2的有348个,面积在30~50km2的有86个。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小流域划分研究可为小流域治理工作提供依据,为区域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和生态建设措施提供辅助决策,促进喀斯特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8.
赤水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源岩特征及天然气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致观测了野外剖面,并进行了相关的室内分析化验,对比研究了赤水地区与四川盆地其他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分布特征、有机质类型及丰度,结合赤水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赤水地区须家河组的源岩特征,初步探讨了其天然气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下伏地层。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赤水市金钗石斛农业气候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斛是热带、亚热带丛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赤水市是我国目前金钗石斛最大和最适宜种植区。根据赤水市气候资源特点及金钗石斛适宜生长环境指标,选取了年平均气温、全年≥10℃活动积温、海拔高度、月平均气温≥25.0℃月数、分蘖开花期(3-5月)空气相对湿度等5个气象因子作为种植区划指标,在综合考虑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对气候资源影响的基础上,利用遵义市12个气象站1971-2000年气候资料和台站信息,采用逐步回归法分别构建了4个区划因子的细网格推算模型。基于数字高程(DEM)数据推算了分辨率为1 km的赤水市气候资源数据集。利用赋值法对5个区划指标分别计算,按照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3个等级完成了赤水市金钗石斛种植气候区划。区划结果显示,赤水市金钗石斛的适宜种植区随地形和海拔高度而变化,主要分布在沿赤水河两岸和沿习水河两岸的沟谷或山地。次适宜和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海拔700 m以上的半高山地区,冬季气温偏低、热量供应不足和夏秋干旱是这些区域不适宜种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赤水林区旱季雾水对地表径流的水量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赤水林区旱季地表径流补给来源组成以及雾水对该地区的水量贡献,于2014年12月对区域内水量大、易进入的3条瀑布径流进行了采样,样品包括雾水、泉水和溪水。通过对水样进行D、18O同位素分析,并与遵义的降水同位素数据对比,发现赤水林区旱季雾水的D、18O明显比降水富集;泉水和溪水具有相似的氢氧同位素组成,都落在11月与12月的降水同位素之间,且都分布于遵义地区降水线附近。赤水林区旱季地表径流主要受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是前期间断性的降水与持续不断的雾水的混合。雾水间接补给地表径流,是旱季地表径流重要的水量来源。在四洞沟、十丈洞和燕子岩这几个区域的平均补给量达到了24.1%(D同位素的计算结果),18O同位素的计算结果为2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