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质学   1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对丁家山矿区外围土壤剖面、土壤汞气和岩石剖面的测量,结合重新编制的丁家山矿区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对丁家山矿区深部和外围进行成矿预测。结果表明,丁家山矿区外围土壤中Hg、Ag、Au等元素异常和土壤壤中汞气、热释汞异常明显。异常与下伏侵入的燕山期岩脉密切相关,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侵入及其成矿(矿化)作用是元素成晕的主导机制。将丁家山矿区与城门山矿区对比,认为丁家山矿区及其外围具有较好的成矿前景,应注意在丁家山矿区外围志留系砂岩中寻找银金矿化,在其深部(-500~-1000m)寻找以钼(铜)矿化为主的矿体。  相似文献   
2.
在成矿预测领域,探索各控矿因素对成矿的影响规律,有助于提高成矿预测模型的精准度。隐伏矿体矿产分布具有真三维特性,利用经典统计模型和计量方法进行成矿预测存在可靠性低的问题。三维地理加权回归将真三维空间的位置信息加入普通线性回归模型,更有利于探究矿产分布及其控矿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福建丁家山铅锌矿Pb品位及其控矿因素数据为例,在排除各控矿因素变量之间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以及证实福建丁家山铅锌矿Pb品位数据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的基础上,对该组数据分别进行了普通线性回归分析和三维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比采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具有更高的显著性,验证了各控矿因素对成矿的影响具有空间非平稳性。同时,通过采用自适应带宽对地理加权回归方法不同权函数运算结果的对比,证明Tricube权函数更能体现各控矿因素对成矿的影响随距离衰减的规律。从不同核函数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三维空间的作用效应来看,各控矿因素的三维空间非平稳性显著,表明三维空间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地下矿体建模与预测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梅仙丁家山铅锌矿床是闽中新元古代马面山群中多个大中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典型代表.本文以丁家山铅锌矿床两类矿石(含磁黄铁矿矿石和含磁铁矿矿石)内的闪锌矿和黄铁矿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探针及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技术,揭示二者的微量元素组成和赋存状态,探讨成矿温度及矿床成因方面的重要信息.分析结果显示:闪锌矿内Fe、Mn、Cd、Cu、In、Pb、Bi元素较为富集,两类矿石内的闪锌矿除Fe元素含量相差较大以外(平均值分别为9.3%和1.7%),其他元素含量并无明显差异;电子探针面扫描和LA-ICP-MS剥蚀图像显示元素Mn、Cd、In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而Fe、Cu、Pb、Bi则有类质同象和显微包体2种存在形式.黄铁矿微量元素含量整体较低,元素Co、Ni、Pb、Bi相对富集,Ni、Mn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Cu、Co有类质同象替换和显微包体2种形式,Pb、Bi主要以方铅矿包体形式存在.两类矿石中的闪锌矿Zn/Cd比值分别在120~150之间和93~210之间,均指示中温成矿条件.两类闪锌矿内Fe、Cd、Mn元素含量特征与典型矽卡岩型矿床内的闪锌矿相吻合;矿床内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揭示成矿物质来自于岩浆岩.上述证据共同支持梅仙丁家山铅锌矿矿床属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丁家山矿区外围土壤剖面、土壤汞气和岩石剖面的测量,结合重新编制的丁家山矿区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对丁家山矿区深部和外围进行成矿预测。结果表明,丁家山矿区外围土壤中Hg、Ag、Au等元素异常和土壤壤中汞气、热释汞异常明显。异常与下伏侵入的燕山期岩脉密切相关,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侵入及其成矿(矿化)作用是元素成晕的主导机制。将丁家山矿区与城门山矿区对比,认为丁家山矿区及其外围具有较好的成矿前景,应注意在丁家山矿区外围志留系砂岩中寻找银金矿化,在其深部(-500~-1000m)寻找以钼(铜)矿化为主的矿体。  相似文献   
5.
张燕 《地质与勘探》2014,50(6):1126-1136
依据福建丁家山和江苏甘家巷铅锌矿床试验资料,探讨了铅锌矿床中微量元素的富集贫化规律。在两个铅锌矿床中,除存在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富集以外,还存在着部分亲石分散元素、铁族元素、稀土元素等的贫化。发生贫化的微量元素因矿床而异,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Ba等微量元素在铅锌矿床中显著贫化并且随着Pb矿化增强贫化程度增强的规律,可以作为判断铅锌矿的地球化学异常的成矿前景。此项研究成果为实现地球化学勘查指标的定量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矿物学填图在福建丁家山铅锌矿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典型矿物富集型异常填图,揭示了福建丁家山铅锌矿区各种矿物的带状切层分布特征,指出矿区接触交代变质热源(燕山期花岗岩)自矿区北西方向侵入,在矿区范围内的侵入中心位于北西向和北东向断层交汇处(Ⅲ-2矿体中部和Ⅲ-1矿体之间)。花岗岩在侵入过程中与中新元古代马面山岩群龙北溪组上段经区域变质的富钙质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在不同阶段形成石榴石、绿帘石、磁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等典型矿物。矿区成矿流体自北东向南西运移。再次证实矿物场填图在变质类型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希望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江西九江丁家山铁帽型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火 《江西地质》1998,12(3):182-188
该金矿是丁家山铜硫矿体上部经长期表生作用,氧化、淋滤、迁移、富集而形成的铁帽型金矿床。矿床具有埋藏浅、品位富、矿石类型简单、易采、易选等特点。本文对矿床地质特征、赋存状态及富集规律作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8.
福建丁家山铅锌矿区磁黄铁矿成因矿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观察、光学显微镜、矿物场填图、X射线衍射、微区成分分析等手段,针对福建丁家山铅锌矿区磁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丁家山铅锌矿区磁黄铁矿具沿北东向断层串珠状排布,揭示明显的热液成矿特征;矿区内有4类产出形态各异的磁黄铁矿,多为单斜、六方混合相磁黄铁矿,其中单斜磁黄铁矿为六方磁黄铁矿的固溶体分离产物,指示矿区成矿为缓慢的降温过程;六方磁黄铁矿结晶温度在322℃~304℃之间,与同成矿期石英包裹体均一测温结果完全符合。六方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成矿压力计计算结果集中在0.2GPa~0.3GPa之间,与该区燕山期花岗岩成岩压力完全一致。由此认为丁家山铅锌矿为燕山期花岗岩与中-新元古代马面山岩群龙北溪组上段经区域变质的富钙质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9.
闽中丁家山铅锌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铅、硫、铷、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分析,对闽中丁家山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围岩全岩及矿石内方铅矿的Pb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宽,方铅矿的206Pb/204Pb比值在18.182~18.605之间, 207Pb/204Pb比值在15.010~15.932之间,208Pb/204Pb比值在38.331~39.666之间,具有明显的壳-幔混合来源特征,可能由龙北溪组地层和燕山期重熔型花岗岩共同提供。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的δ34S组成为-1.7‰~5.6‰,平均值为2.7‰,具有向正值偏移的塔式分布特征;系统δ34S初始值为3.97‰,深源硫特征明显,说明硫由燕山期重熔型花岗岩提供。成矿期的石英铷-锶等时线年龄为(146.15±3.95) Ma,成矿时间属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以上结果进一步证实,丁家山铅锌矿床为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上段经区域变质的富钙质沉积岩与燕山期重熔型花岗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0.
闪锌矿内Fe、Cd、Mn等元素含量不但影响闪锌矿的晶胞参数,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矿床成因信息。闽中梅仙矿田丁家山铅锌矿区存在磁铁矿型和磁黄铁矿型两类矿石。本文通过X射线原位衍射和电子探针分析分别对两类矿石中闪锌矿的晶胞参数和Zn、Fe、Cd、Mn元素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闪锌矿晶胞参数具有磁黄铁矿型矿石磁铁矿型矿石理论值的特征,引起晶胞参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闪锌矿内Fe、Mn元素的含量。此外,两类矿石闪锌矿内Fe元素含量差距悬殊,Zn、Fe、Cd元素之间的替代关系和替代强度差异明显,结合研究区地质特征,认为这两类矿石可能是两次不同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