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衡水湖湿地水环境分析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衡水湖是华北平原惟一保存完整的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本文通过对衡水湖湿地水环境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了衡水湖湿地水环境质量现状。结果表明:衡水湖在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通过实施一系列严格的保护措施,目前水质仍保持较好。为了进一步保护衡水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衡水湖的生态功能,结合衡水湖的实际,提出了水环境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的格网化生态承载力评价——以衡水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行政单元生态承载力评价不能精细反映区域内部生态状况的差异和局部细节特征的问题,难以满足精细管控生态承载力的需要,本文提出了格网化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结合人口空间分布模型,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从格网角度对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定量估算与空间格局分析,并以衡水市为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格网尺度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与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相比更符合真实情况。从格网尺度看,衡水市生态足迹分布圈层特点,生态承载力呈离散分布特征。生态赤字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沿滏东排河和滏阳河两侧呈条带状分布。衡水市大部分地区处于生态赤字临界状态,生态状况亟须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3.
衡水市地裂缝形成机制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科 《华北地质》2006,29(1):76-80
衡水市地裂缝穿越民房、穿过农田,致使建筑物破损、农田毁坏,影响到人民生活,以及厂矿生产和安全。该区规模较大的地裂缝截至2002年已发展到14条,遍及冀州、枣强、马朗、阜城、武强、饶阳等地,主要以NE走向为主,均为张性裂缝,分布不均匀,连通性好,平面形态为折线形或羽状,最长者累计长度可达5 km。文章认为地裂缝的分布受当地基础构造控制,由人工过量抽汲地下水诱发形成,提出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作为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衡水滏阳河岸景观带植被配置现状,在剖析景观带植被配置优势和问题的基础上,从适地适树,丰富季相景观,注重种植密度及乔灌藤花草合理搭配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以促进本区植被配置优化,充分发挥河岸植被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横水西周墓地部分青铜器残留泥芯的矿物组成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显微镜观察等理化分析测试手段对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部分青铜器残留的泥芯进行了成分、物相等检测分析,并与山西侯马、陕西扶风李家铸铜遗址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横水西周墓地泥芯与当地土壤在成分、物相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说明多数青铜器可能在当地铸造而成。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国内湿地生态研究文献的整理,以衡水湖为个案,总结出湿地生态建设"四护"策略,即湿地生态政策上的"拥护",行动上的"救护",发展上的"养护",情感上的"守护"。"四护"策略包含有具体延伸性的措施或手段,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构成湿地生态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7.
陈宝根  王仕琴  宋献方 《水文》2011,31(3):64-70
受地形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华北平原地下水浅埋区水循环主要以垂直方向上的入渗和蒸发为主,其中,非饱和带对降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择衡水作为华北平原地下水浅埋区的典型代表点,利用HYDRUS-1D建立了一维数值模型,以平水年2005年夏季作为模拟期,通过计算降水入渗量、蒸散发量、土壤水储存量的变化及地下水补给量等,揭示了该实验点的土壤水分运动特征以及土壤水在降水和地下水转化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降水后土壤水和地下水都得到补给,土壤水储量增加,但由于强烈的蒸发和蒸腾作用(分别占降水补给量的63%和12%),水分消耗较快,因此总的入渗补给量为25%,土壤总储量增加不大;此外,土壤水和地下水联系密切,土壤深层水分在饱和和非饱和状态之间频繁转换,其间没有明确的界面分割,由此说明土壤水在"三水转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世界气象组织仪器和观测方法委员会提出以20m2水面蒸发池作为水面蒸发量的临时国际标准。根据衡水实验站多年水面蒸发量观测资料,建立了20m2水面蒸发池与E-601型蒸发器和20cm口径蒸发皿观测值的相关关系,并计算出各月的折算系数,并对折算系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在工程设计计算中,可利用其他型号蒸发器(皿)长期观测资料,换算成20m2水面蒸发池的蒸发量,使水面蒸发资料更接近于天然水体的蒸发量,为水资源评价、水量平衡计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冀中坳陷衡水转换断裂带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冀中坳陷衡水断裂带具有构造调节转换带性质,它明显地将坳陷分为南北两区。本文从区域构造环境出发,通过对该调节转换带构造格局及演化进行分析,认为该调节转换带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不同特征演化阶段的复杂发展改造过程。燕山中晚期以东西向构造发育为其特征,而早第三纪则为北西西向构造发育阶段。其中早第三纪阶段又可依据沉积、构造发育特征分为Es4+Ek,Es2 +Es3 和Es1+Ed 3个演化时期。现今构造特征是近东西向与北西西向两期构造相互叠加改造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0.
衡水湖湿地气溶胶分布的飞机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机载粒子探测系统PMS(particle measurement system)对华北衡水湖湿地进行了一次晴空气溶胶飞机探测,研究结果表明:衡水湖上空气溶胶粒子比城市、城镇上空气溶胶粒子小。在低层,衡水湖上空气溶胶数密度比衡水市、枣强镇大;在高层,城市、城镇气溶胶数密度比衡水湖大许多。衡水湖地区气溶胶粒子直径绝大多数为0.1-0.25μm,直径为0.25—3.0μm的气溶胶粒子非常少。衡水湖上空与城市、城镇上空气溶胶特征和垂直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