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7 毫秒
1.
Timing of the Nihewan formation and fauna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gnetostratigraphic dating of the fluvio-lacustrine sequence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 China, has permitted the precise timing of the basin infilling and associated Nihewan mammalian faunas. The combined evidence of new paleomagnetic findings from the Hongya and Huabaogou sections of the eastern Nihewan Basin and previously published magnetochronological data suggests that the Nihewan Formation records the tectono-sedimentary processes of the Plio-Pleistocene Nihewan Basin and that the Nihewan faunas can be placed between the Matuyama-Brunhes geomagnetic reversal and the onset of the Olduvai subchron (0.78-1.95 Ma). The onset and termination of the basin deposition occurred just prior to the Gauss-Matuyama geomagnetic reversal an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last interglaciation to the late last glaciation,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the Nihewan Formation is of Late Pliocene to late Pleistocene age. The Nihewan faunas, comprising a series of mammalian faunas (such as Maliang, Donggutuo, Xiaochangliang, Banshan, Majuangou, Huabaogou, Xiashagou, Danangou and Dongyaozitou), are suggested to span a time range of about 0.8-2.0 Ma. The combination of our new and previously published magnetostratigraphy has significantly refined the chronology of the terrestrial Nihewan Formation and faunas.  相似文献   
2.
泥河湾盆地和黄土高原堆积着我国第四纪划分和对比的标准地层,同时也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两者沉积环境不同,但都较为连续地记录了中国北方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和古人类活动的信息。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两个重要地区的地层进行了对比,并列出了两个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3.
许家窑泥河湾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家窑泥河湾河-湖相沉积物磁化率(k)、天然剩磁(NRM)、饱和等温剩磁(SIRM4T)、非磁滞剩磁(ARM)及S比率(IRM-0.3T/IRM4T)等磁学参数与深海氧同位素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许家窑泥河湾层从布容/松山界线到氧同位素阶段5(0.13MaB.P.)基本上是连续沉积,沉积速率保持在约2.45cm/103a左右;2)与同期形成的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类似,许家窑河-湖相层也很好地记录了当时中国北方的第四纪气候和环境特征,其典型特征为冰期时高矫顽力赤铁矿含量的显著增加,而间冰期则以低矫顽力的磁铁矿及磁赤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3)由尝试建立的S比率时间标尺所确定的许家窑古人类遗址处的地层年代约0.5MaB.P.,与先前报道的化石的UTh绝对年龄(0.1MaB.P.)不一致;4)与k相比,S比率与SIRM更适合作为河-湖相沉积物的古气候替代性指标;5)以2.45cm/103a的沉积速率来推算,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为正常的河-湖相沉积,而直接接受的类似于黄土状的粉尘并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侯家窑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西北部,自发现至今,历经40余年,但遗址年代和古人类生存环境问题仍悬而未决。本文基于地质地貌观测、电阻率测深、高程测量等工作,试图通过遗址区地层结构和古河流发育情况研究,阐释上述问题。结果如下:①伴随着泥河湾古湖的快速萎缩,在侯家窑遗址区发育了一条源自北部熊耳山、宽逾1 km的古河流。它形成于240 ka B.P.前,消亡于晚更新世初,发育历史贯穿了侯家窑古人类生存阶段的始终。②遗址古文化遗存不是埋藏在湖相泥河湾层中,而是埋藏于距今约224~161 ka的牛轭湖沉积层和壤化黏土层内,表明古人类在此倚河而居长达6万年。③遗址区面向东南的宽阔圈椅状地形,为古人类生存造就了相对温和舒适的地理环境;古河流既为古人类提供了水源,良好的流域生态环境也给古人类提供了富足的食物;熊耳山既是古河流源地,也是优质石料产地,古河流将石料搬运至遗址附近,石器制作便利。因此,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生活的古人类,选择生境较好的侯家窑遗址区倚河而居势成必然。④遗址区古河流发育在易遭侵蚀的泥河湾湖相沉积层之上,河水泥沙含量高、浑浊,唯有遗址附近的牛轭湖区水流缓滞、清澈,而且植物繁茂,是各类动物优先猎食和饮水的地方。但牛轭湖独特的地貌特点,使动物们在急迫情况下难以逃脱,古人类此地围猎,远较他地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5.
泥河湾盆地东部的洞沟剖面出露一套以湖相为主的地层,其顶部覆盖了末次间冰期古土壤与末次冰期黄土。测量了该剖面的光谱光度和磁化率,结果显示,亮度(L*)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与色度a*、色度b*相反,即低亮度值对应高色度值。砂层的亮度值相对低,而质量磁化率高。亮度记录可以与洛川黄土剖面的磁化率记录对比,即亮度低值段可与磁化率高值段对比,这可能源于两者都受东亚季风的控制。对比后获得了30个时间控制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洞沟剖面测量参数的时间序列。谱分析表明,各参数的时间序列显示了主要的米兰科维奇周期,这显示泥河湾古湖沉积物对古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敏感。  相似文献   
6.
泥河湾盆地磁性地层定年与早期人类演化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评述了近年来泥河湾盆地磁性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包括建立泥河湾组的磁性地层年代格架、厘定泥河湾动物群的时代和确定华北地区早期人类活动年代序列.研究表明:第一,泥河湾组河湖相沉积序列记录了高斯正极性时末期以来的地磁极性特征(松山和布容极性时),即沉积时代始于约2.6Ma.早期人类至少在1.66~0.78Ma期间的大约90万年的时间内长期持续地占据高纬度的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动物群(包括广义和狭义)的时代为2.0~0.8 Ma.第二,华北地区早期人类已经能够适应东亚高纬度地区冬季风增强、夏季风减弱和干旱化趋势增强的复杂环境变化,尤其能适应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前后中国北方多变而且不稳定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因此,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变性与不稳定性是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第三,早期人类走出非洲以后,可能沿不同的路径并以较快的速度扩散到东亚地区.向南越过印度尼西亚的赤道地区,向北至少扩散到40°N的泥河湾盆地.  相似文献   
7.
泥河湾地区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岩石地层,哺乳动物化石及古地磁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将泥河湾地区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划分为5个生物地层时限带,并推算出每个带的年限,它们是:(1)Hipparion houfenense时限带,?-3.30Ma;(2)Mimomys orientalis时限带,3.30-2.48Ma;(3)Mimomys youhenicus时限带,2.48-1.87Ma;(4)Allophainoys cf.  相似文献   
8.
泥河湾层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正楷 《第四纪研究》2001,21(3):262-269
泥河湾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它以巨厚的沉积、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遗存为世人所瞩目.经过几代人近80年的努力,泥河湾层在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古地理学和古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誉为我国研究程度最高的第四纪地层之一.近年来,随着第四纪学科的发展和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加大泥河湾层研究力度,提高"泥河湾层”研究水平的呼声日趋高涨.预计在新的世纪,泥河湾层研究将成为我国第四纪工作的热点,它将对第四纪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做出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泥河湾保护区地貌特征与地质灾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泥河湾保护区实地调查,黄土台地、黄土沟梁和河谷地貌是发育在“泥河湾层”及其覆地层上的主要地貌类型,其形态特征和形态测量反映了该区流水地貌的现代演化特征。伴随流水地质作用与地貌演化发生的水土流失、泥石流、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危及保护区的地层剖面。笔者认为该区域地质灾害是多种致灾因素造成的,其中的主导因素是气候、植被和人为因素,通过控制植被因素可以改变目前的地质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0.
朱小三  钱荣毅  王永  董进  迟振卿  姚培毅 《地质学报》2015,89(12):2236-2249
查明泥河湾盆地新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序列及基底的分布与赋存形态是研究泥河湾盆地形成机制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在泥河湾盆地桑干河与壶流河交接处附近采集了四条测线的反射地震数据,通过对精细处理后的地震剖面进行详细分析,在剖面上厘定了三个具有明显强反射标志的地层,即古近系的玄武岩、侏罗系上统的含煤地层和侏罗系下统的含煤地层;其中,新近系沉积层与古近系玄武岩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为0.3~0.6s,深度范围为300~500m,而第四系泥河湾组底界由南西到北东逐渐加深,其界面深度为200~300m;侏罗系上统含煤地层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在0.8s上下波动,其深度约为1200m,探测出侏罗系上统顶界面的深度范围为800~1100m;侏罗系下统含煤地层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为1.0~1.4s,深度范围为1800~2000m,由此推测出中生界侏罗系与古生界寒武系地层分界线的深度为2000m左右;根据地震反射波阻抗差别推测出新元古界和太古界地层的分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时间约为2.5s,其深度为4000m左右。本研究通过四条反射地震测线的数据基本上查明了泥河湾盆地位于探测区处第四系泥河湾组底界面的深度分布范围及起伏形态、侏罗系上统顶界面和下统底界面的大致埋深,为查明泥河湾盆地新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序列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