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5篇
  免费   362篇
  国内免费   905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36篇
地质学   2032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秦岭温泉花岗岩体岩石学特征及岩浆混合标志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温泉花岗岩体由酸性端元的寄主岩石和暗色微细粒镁铁质包体群及基性岩墙群组成。无岩浆混合作用或岩浆混合作用较弱区段,寄主岩石以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为主.显示正常的花岗岩结构构造岩浆混合作用强烈区段。岩石的异常结构构造十分发育.矿物之间自形程度差异显著.常见包晶反应、包含结构、交代边、熔蚀边、交代蚕食的港湾状结构构造及交代缝合线、矿物镶边、斜长石异常环带和矿物残留等,多见指示岩浆混合的标志性矿物针状磷灰石。暗色微粒包体中多见寄主二长花岗岩中的捕掳晶。包体的形态、结构构造以及与寄主岩石强烈地成分交换等均是岩浆混合作用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洛坝铅锌矿床位于黄诸关韧脆性变形带所波及的范围内,断裂、褶皱、劈理、节理等形态构造类型均很发育,经对小型构造的统计及应力场分析证明,矿区变形主要是在海西—印支期长期存在的南北向古应力场持续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北秦岭侵入岩带中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晋宁旋回的中晚期阶段。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证明,这些岩石主要形成于B型俯冲和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中,而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伸展阶段。据此,该侵入岩带揭示了北秦岭褶皱带在晋宁旋回中晚期阶段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产业重心转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利用经济空间结构的重心研究方法,分析了山东省近八年来产业重心的转移,提出了山东省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We present a detailed, new time scale for an orogenic cycle (oceanic accretion–subduction–collision) that provides significant insights into Paleozoic continental growth processes in the southeastern segment of the long-lived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AOB). The most prominent tectonic feature in Inner Mongolia is the association of paired orogens. A southern orogen forms a typical arc-trench complex, in which a supra-subduction zone ophiolite records successive phases during its life cycle: birth (ca. 497–477 Ma), when the ocean floor of the ophiolite was formed; (2) youth (ca. 473–470 Ma), characterized by mantle wedge magmatism; (3) shortly after maturity (ca. 461–450 Ma), high-Mg adakite and adakite were produced by slab melting and subsequent interaction of the melt with the mantle wedge; (4) death, caused by subduction of a ridge crest (ca. 451–434 Ma) and by ridge collision with the ophiolite (ca. 428–423 Ma). The evolution of the magmatic arc exhibits three major coherent phases: arc volcanism (ca. 488–444 Ma); adakite plutonism (ca. 448–438 Ma) and collision (ca. 419–415 Ma) of the arc with a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The northern orogen, a product of ridge-trench interaction, evolved progressively from coeval generation of near-trench plutons (ca. 498–461 Ma) and juvenile arc crust (ca. 484–469 Ma), to ridge subduction (ca. 440–434 Ma), microcontinent accretion (ca. 430–420 Ma), and finally to forearc formation. The paired orogens followed a consistent progression from ocean floor subduction/arc formation (ca. 500–438 Ma), ridge subduction (ca. 451–434 Ma) to microcontinent accretion/collision (ca. 430–415 Ma); ridge subduction records the turning point that transformed oceanic lithosphere into continental crust. The recognition of this orogenic cycle followed by Permian–early Triassic terminal collision of the CAOB provides compelling evidence for episodic continental growth.  相似文献   
6.
秦岭造山带的印支运动及印支期成矿作用   总被引:27,自引:10,他引:17  
秦岭碰撞造山经历了长期的板块构造的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于印支期最终完成对接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并由此转入陆内变形。众多Au、Mo多金属矿床的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印支期是秦岭的重要成矿期,其成矿作用明显受到构造演化的控制,反映特定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作用过程。秦岭印支期成矿作用不仅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作用的先导和开始,奠定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基础,而且为碰撞期和碰撞期后构造体制快速转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重视秦岭以及中国印支期成矿作用的研究,对正确认识秦岭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规律、造山带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建立符合中国和东亚实际的印支期成矿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金厂金矿床J0矿体流体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金矿床是最新发现的特大型金矿床,目前探获黄金资源量86吨,它位于中亚造山带东端的吉黑成矿带,是与中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复杂成矿系统,矿化类型可能包括了斑岩型、爆破角砾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研究表明,高丽沟J0号矿体为爆破角砾岩型,热液成矿过程经历了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形成以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石英和碳酸盐为代表的矿物组合,中阶段矿物含自然金最多,次为早阶段矿物.初始成矿流体系统为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富CO2的岩浆热液;经减压沸腾,CO2等挥发分大量逸出,流体温度、盐度和氧逸度下降,导致大量金属硫化物及自然金快速沉淀;大气降水混入导致晚阶段流体低温、低盐度、贫CO2,对成矿贡献甚微.总体而言,成矿流体盐度高(11.70%~37.81%NaCl.eq),成矿作用发生在中-高温(238.3~425.7℃)的浅成环境(深633m~2736m).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富CO2应发育于大陆碰撞造山带的伸展构造背景,而非大洋板块俯冲诱发的岩浆弧背景.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洛宁县寨凹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寨凹钼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熊耳地体.矿床定位受马超营断裂带的次级断裂控制,矿体呈脉状贼存于太华超群石板沟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中。成矿过程包括3个阶段:石英-辉钼矿阶段(I)、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石英-碳酸盐阶段(Ⅲ),其中,I阶段为主成矿阶段。寨凹钼矿床可见2类流体包裹体,即水溶液型和含子晶包裹体;激光拉曼指示包裹体成分主要为H2O。从早到晚,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从I阶段100~260℃,经Ⅱ阶段110~160℃.变化为Ⅲ阶段120—180℃.矿床总体属于低温热液矿床:流体包裹体盐度从I阶段的2~25wt%NaCl.eqv演化至Ⅱ阶段的6—30wt%NaCl.eqv.然后降为Ⅲ阶段的7~25wt%NaCl.eqv。I阶段均一温度范围宽广、流体包裹体盐度由双峰式演化为单峰式以及包裹体温度-盐度双变图的负相关性指示了流体混合是主要的成矿机制。寨凹钼矿流体包裹体以高密度、高盐度的低温低压流体为特征,是含CaCl,流体参与成矿的结果,热的岩浆流体与冷的含CaCl,的卤水的混合.导致了辉钼矿的沉淀。寨凹钼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与侵入岩相关的成矿系统一致.指示其成因类型为与侵入岩有关的钼矿床.  相似文献   
9.
西秦岭熊山沟岩体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区域地质调查及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位于西秦岭天水东南部地区的原百花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岩体接触关系、同位素年龄研究,从中解体出熊山沟岩体,并初步了解了该岩体的岩浆活动规律。熊山沟岩体早期岩石类型为斜长花岗岩,岩石化学成分K2O含量较低,K2O∕Na2O比值为0.33~0.42;晚期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岩石相对富集K2O,K2O∕Na2O比值为1.01~1.43,岩石属拉斑-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富集Th、Hf、Nb、Zr等元素;稀土元素以富集轻稀土,无铕负异常或铕负异常不明显为主要特征;氧同位素值较低(δ^18O为+3.32‰),岩石具Ⅰ型花岗岩的特征,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物质,形成于大陆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有效地排除钻渣是钻井液的主要功能之一。本文结合实验及相关工程情况,从力学角度对水平孔中钻渣的运移机理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牛顿力学定律对钻渣在钻井液中的运移速度进行了解析建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