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Effects of mercury on ecosystems and human health are well documented. Human activitie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ransport, transformation, and fate of mercury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a gold mining area (Tongchuan), an urban area (Xi'an), and a historical site (Qinshihuan Tomb)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was chosen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transport, transformation, and fate of mercury in the area. Samples of atmospheric precipitate, soil, sediment, pomegranate, corn and those from wells and the rivers that flow through or flow by the city and from the mining area were collected. The EPA methods were used for sample prepa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se samples. These methods combine acid digestion, chemical reduction, purge and trap with Cold Vapor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CVAFS).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ed high total mercury concentrations in the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a river in Tongguan County. The total mercury concentrations ranged from 133 to 188 ng/L in the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rivers flowing through Xi'an City. The amount of total mercury in the soil/sediment samples which were collected in the vicinity of Xi'an ranged from 31.8 to 83.2 ng/g. The total mercury concentrations in the samples of atmospheric precipitate (including rain and snow collected from Sep. 2005 to Jan. 2006) ranged from 106-298 ng/L.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市公园免费开放的视角,选取南京中山陵作为研究个案,运用SPSS18.0和AMOS18.0分析软件,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构建了游客感知价值维度分析模型。研究显示:游客对免费开放中山陵存在五维感知价值,且呈现出感知价格→休闲价值→环境价值→服务价值→文化价值逐步递减的分异特征;由此探究游客感知价值维度分异的作用机制,衍生出城市公园免费开放的效应分析,其中公益福利效应和休闲游憩效应呈现积极的正向发展态势,而生态环境效应、景区服务效应与文化内生效应的发挥则相对滞后。在倡导"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休闲的大众旅游时代,免费开放城市公园在增强城市开放空间优质属性和综合竞争力的同时,其与城市旅游的耦合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文物保护意识的加强,关于唐帝陵的保护不再局限于陵体本身。本文依托于地理国(省)情普查试点项目,通过对陵区监测区两期地表覆盖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影响地类变化"反映人类活动对于陵区监测区的影响,并针对唐献陵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陵区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谢学锦  常勇  程志中 《地质通报》2013,32(10):1485-1492
《史记》记载秦皇陵中存在大量的水银,考古学家对此存在较大的争议。利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方法证明,在秦皇陵中有水银存在,汞气测量在秦皇陵中存在非常强的汞异常。通过理论推算,若真如记载秦皇陵中以山水为百川,则其用量为300~2500t,如此巨大的水银从何而来?通过对古代几个汞矿的分析和地球化学块体推算,单靠陕西省旬阳公馆镇的汞矿无法供给如此巨大的水银,而重庆酉阳的地球化学块体蕴含巨量的汞,可能也是秦皇陵中水银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遗址名录中80%以上的大遗址位于城郊或郊野地区,遗址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析大遗址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实现大遗址区乡村振兴的关键。论文以秦始皇陵大遗址区为案例地,探寻资本逻辑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机制。研究发现:① 资本对最优区位的选择产生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由于各村庄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保护区划的限制条件及其与已开发遗存点距离等因素存在差异,资本的选择性投入产生了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② 村庄生产方式调整是大遗址区社会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是在文物保护的框架下,由于旅游开发的正外部性促进资本流动影响到村庄生产方式调整,进而影响社会关系转变的过程。③ 政府政策措施对大遗址区资本的引导控制是外部影响因素。大遗址的文物脆弱性决定了展示利用过程中必须保证政府的强干预性,村庄生产方式转变可能产生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因此需要政府权力的介入,进一步导致了村庄生产方式调整。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是一个动态演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政府有效管理、市场与村庄社区合理介入才能保障大遗址区乡村合理发展与转型。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陵是我国最大的帝王陵园。据古书记载,秦陵地宫墓室内珍宝无数。国家863计划项目之一,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探测,解开了秦陵地宫的位置、布局之谜。为进一步勘测地宫墓室内都有些什么东西,提议在不破坏墓室结构和原文物保存环境的前提下,采用岩土钻掘工程技术(孔或井巷)和影像技术(蛇形机械人等)综合探测方法,深入到地宫墓室里探查,为钻掘工程开拓地下考古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杨波  董莉丽 《地理空间信息》2019,17(4):51-53,87,I0003
利用RUSLE土壤侵蚀模型,定量估算了2 000 a来西汉康陵的封土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2 000 a来帝陵土壤侵蚀约123 563.63 t,约占帝陵封土的9.65%,康陵封土总质量约1 403 753.23 t。按照西汉帝陵覆斗形封土的外观,2 000 a以来封土土壤侵蚀高度在1.22~1.59 m之间。研究结果为秦汉帝陵封土壤侵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