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9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922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489篇
地球物理   156篇
地质学   143篇
海洋学   34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xial surveys were performed in the two river tributaries of the Cochin estuary, SW India during November 1988. Surficial sediments were subjected to sequential chemical extractions to delineate five metal fractions, namely, exchangeable, carbonate bound, easily reducible, organic/sulfide bound, and residual. The results indicated selective accumulation of Mn and Ni in carbonate bound and organic/sulfide forms, along with marginal amounts of Co in the exchangeable fraction. Large portions of Fe and Cr occurred in the residual fraction, whereas composite fractionation of Zn species was noticed. The exchangeable fractions of Fe and Cr as well as of easily reducible cobalt were below detection limits. The levels of Cr and Zn indicate anthropogenic inputs in this estuary, whereas Co and Ni show regional contamination exceeding natural levels. The analytical speciation procedure helps to deduce the sedimental diagenetic processes in the estuarin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2.
Infiltration experiments have been performed at three sites along a well-known catena under virgin tropical rain forest using a portable sprinkling infiltrometer.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infiltration curves are presented. Infiltration curves are also simul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Mein-Larson equation. The parameters for this model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the infiltration curves (saturated conductivity) and simple soil moisture determinations (fillable porosity). The agreement between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and modelled infiltration is reasonable, provided (a) saturated conductivity as deriv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data is corrected, (b) a storage parameter, also deriv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data, is added to the Mein-Larson model, and (c) the decline in soil porosity with depth is either small or occurs abruptly at shallow depth. Comparison of observed infiltration rates with rainfall intensity shows that Horton Overland Flow has to occur naturally at least on the middle and lower section of the catena. Despite the fact that most parameters can be estimated in principle from basic soil data, it remains advisable to obtain sprinkling infiltrometer field measurements, because of soil variability due to dynamic surface conditions, macroporosity, air entrapment, and irregularity of the wetting front.  相似文献   
3.
张学强  鄢泰宁 《探矿工程》2008,35(11):34-36
旋流除砂技术是利用离心力从泥浆中分离固相成分的技术,可广泛应用在地质钻探、有色、冶金工业及石油天然气工业领域。研制开发的自动旋流除砂器弥补了传统除砂器固相成分分离效果不佳、排砂口易堵的缺陷,显著提高泥浆或矿浆的净化质量与除砂效率,且能自动排堵,降低了除砂工作的时间消耗和成本。  相似文献   
4.
根据1986—1990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8个航次合作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1987年10月赤道中西太平洋165°E(10°N-6°S)次表层水形成溶解氧最大值的原因。1986-1987年E1Nino衰退时期,该海域赤道附近在E1Nino强盛时期下沉的次表层水开始回升,短时期内形成了类似于中、高纬度海域的理化环境,使浮游生物在混合层内聚集生长,最终导致溶解氧含量在次表层出现最大值和过饱和含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作为主导因子,分析其与东亚温带气旋的关系。得出:高海温多气旋,低海温少气旋的对应关系较为明显。并进一步对不符合这种主要关系的年份从环流型。下垫面海温等作了分类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6.
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叶英  董波 《海洋预报》2002,19(2):23-30
本文利用1950-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对50年来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异常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频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差异,并对比分析了同期的副热带高压等海洋大气环流指数的统计特征。  相似文献   
7.
9711号北上台风演变及暴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 971 1号台风登陆北上穿过山东造成山东特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的分析 ,并从湿位涡的角度研究了台风演变及山东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 ,揭示了冷空气在台风演变及暴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 :倾斜涡度发展是暴雨产生和台风加强的重要机制之一 ,暴雨产生在 θe线陡立密集区内 ;湿位涡在这次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低层具有 MPV1 <0 ,MPV2 >0的特征 ,此次暴雨产生在负的MPV1等值线密集区中 ;对流层上部及平流层下部高位涡的下传使得低层斜压性增大 ,引起低层的对流稳定度减小 ,促使气旋性涡度发展 ,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使得暴雨增幅 ,导致台风的加强并演变为温带气旋。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51~1987年286个网格点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场及5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分析了春季西北太平洋(不含南海)热带气旋与海温场和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太平洋海温场与春季热带气旋生成数有显著的相关,并以前一年夏季和前期冬季更为明显。影响春季热带气旋生成的太平洋海温场主要有两个关键区,一个位于赤道东太平洋,为负相关:一个位于北太平洋中部,为正相关。文中还从海温对大气环流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春季热带气旋活动特多年与特少年前期及同期500hPa大气环流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利用逐步回归方法作了春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长期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耗散结构理论推导出南海热带气旋的移动公式,通过实际应用和实例检验,证明它对估计南海热带气旋路径演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亚新 《海洋预报》2005,22(1):86-91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1988年的《台风年鉴》和1989-2000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主要发生源地、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发生的经纬度变化特征、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发生源地和发生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有三个热带气旋的主要发生地,分别是南海中北部偏东洋面、菲律宾以东至加罗林群岛之间的洋面、加罗林群岛一带洋面;热带气旋强度越强,发生位置越偏南、偏东;热带气旋平均发生源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平均发生源地偏南偏东,以后逐渐向北向西偏移,夏季以后又向南向东偏移;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2月平均发生频率最小,8月平均发生频率最大,全年TC较集中地发生在7~10月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