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6篇
  免费   331篇
  国内免费   481篇
测绘学   9篇
地球物理   160篇
地质学   1669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波盆地地下揭示的一套包含暗色膏硝质泥岩、泥质白云岩在内的紫红、灰紫色泥岩、棕褐色砂砾岩、细砂岩和玻屑凝灰岩的地层,均称方岩组,内含膏盐并具油色显示。对其时代有早、晚白垩世和早第三纪之认识,笔者从70~90年代地质工作中所获化石分析认为,虽然宁波盆地这一层位含化石不丰,但从分布及数量上比较,相对占优势的应该是孢粉和植物化石,其时代意见也较为一致,指示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2.
金州地区广泛发育震旦纪地层,具分布连续、出露完整、沉积相标志明显的特点。本文运用现代沉积学和地层学理论,对区内震旦系岩石地层进行了基本层序研究与沉积环境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介海南省1:5万坝王岭、猴狝岭幅区域地质调查的地球化学简单分段法在地层划分中的应用。根据对下古生界变质岩与白垩系红层两条地层实测剖面的地球化学资料整理,用简单分段法进行划分、其效果较好。它的地球化学组分基本能反映原始沉积物的特点和其沉积环境,且与岩石地层的划分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4.
临邑洼陷是一个含油气层系较多,结构复杂的复式油气聚集区。本文重点介绍了临邑洼陷圈闭的类型及其成因,从圈闭角度对临邑洼陷油气藏的形成进行了概述,对临邑洼陷下步的勘探工作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疆塔中南坡奥陶系的地层缺失和沉积相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奥陶系内部6个组沉积的时间片段拟定塔中南坡不同区块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部分关键层段的牙形石和几丁虫组合特征证明一间房组和恰尔巴克组在塔中部分井区是存在的,但恰尔巴克组的分布范围最狭窄。总体上,塔中南坡隆起区地层缺失较多,古城墟隆起基本完整。据缺失状况和岩相展布,显示塔中南坡的沉积单元具有由东往西迁移的特征,且各时段迁移的距离与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The Vredefort dome in the Kaapvaal Craton was formed as a result of the impact of a large meteorite at 2.02 Ga. The central core of Archaean granitic basement rocks is surrounded by a collar of uplifted and overturned strata of the Witwatersrand Supergroup, exposing a substantial depth section of the Archaean crust. Orthogneisses of the core show little variation in whole-rock δ 18O value, with the majority being between 8 and 10‰, with a mean of 9.2‰ (n = 35). Quartz and feldspar have per mil difference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O-isotope equilibrium at high temperatures, suggesting minimal interaction with fluids during subsequent cooling. These data refute previous suggestions that the Outer Granite Gneiss (OGG) and Inlandsee Leucogranofels (ILG) of the core represent middle and lower crust, respectively. Granulite-facies greenstone remnants from the ILG have δ 18O values that are on average 1.5‰ higher than the ILG host rocks and are unlikely, therefore, to represent the residuum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event that formed the host rock. Witwatersrand Supergroup 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collar, which were metamorphosed at greenschist-to amphibolite-facies conditions, generally have lower δ 18O values than the core rocks with a mean value for metapelites of 7.7‰ (n = 45). Overall, through an ∼20 km thick section of crust, there is a general increase in whole-rock δ 18O value with increasing depth. This is the reverse of what is normal in the crust, largely because the collar rocks have δ 18O values that are unusually low in comparison with metamorphosed sedimentary rocks worldwide. The collar rocks have δD values ranging from −35 to −115‰ (average −62‰, n = 29),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interaction with water of meteoric origin, having a δD of about −25 to −45‰. We suggest that fluid movement through the collar rocks was enhanced by impact-induced secondary permeability in the dome structure.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新生界生油岩系底界面温度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渤海湾盆地2000余口测温井的地温梯度数据、地层岩性描述、分层数据以及钻井资料,计算了该盆地各生油岩系底界面的温度。统计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大部分凹陷区地层底界面温度介于90℃至150℃,目前仍具有大量生油的温度条件,而在隆起或一些凸起地区,该地层组段温度普遍小于90℃,未能达到生油的温度指标。东营组和孔店组地层也仍具有一定的生油温度条件。研究还表明:地层温度与地层界面埋深密切相关,温度随界面埋深的增大而升高,沉积厚度大的凹陷区地层界面温度大于沉积厚度小的凸起区或斜坡地带,说明地层界面埋深是决定地温高低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地温梯度对地层界面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相山铀矿田变质基底的变质作用期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山铀矿田的变质基底,自晋宁期以来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变质变形演化历史,至中生代为止,共经历了4个期次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中元古代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中元古代后的热接触变质作用,中生代动力变质作用,中生代晚期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多期次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反映了本区自元古宙以来一直是一处地热异常区.相山地区铀成矿期的成矿作用,是一系列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佳木斯地块南缘穆棱地区常兴村-新兴村剖面的研究,认为这里是“麻山群”和“黑龙江群”的结合部位.具有古大陆边缘的性质。穆棱地区的“麻山群”为佳木斯地块南缘的陆壳基底,其南侧的“黑龙江群”为包括洋壳残片在内的增生-碰撞杂岩。对“麻山群”混合岩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佳木斯地块存在中-新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并遭受到约500Ma变质作用的影响。侵入“麻山群”杂岩的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其SHRIMP锆石U—Pb分析表明,其形成年龄为486Ma+3Ma,略晚于前人确定的“麻山群”杂岩约500Ma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为同碰撞或碰撞后花岗岩。这些资料进一步证明,该地区可能经历了晚泛非-早加里东期的碰撞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构造演化和盆地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根据东海陆架盆地和周边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盆地的基底岩性特征、结构特征。认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除元古界片麻岩外,还分布有一定范围的中生界及古生界。基底构造特征是纵向上多层次,横向上不均一,南北有别,东西分带。构造演化上经历了张、合、压、扭等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