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522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formulate a micromechanics‐based approach to non‐aging viscoelastic behavior of materials with randomly distributed micro‐fractures. Unlike cracks, fractures are discontinuities that are able to transfer stresses and can therefore be regarded from a mechanical viewpoint as interfaces endowed with a specific behavior under normal and shear loading. Making use of the elastic‐viscoelastic correspondence principle together with a Mori‐Tanka homogenization scheme, the effective viscoelastic behavior is assessed from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constituents and damage parameters related to density and size of fractures. It is notably shown that the homogenized behavior thus formulated can be described in most cases by means of a generalized Maxwell rheological model. For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in structural analyses, an approximate model for the isotropic homogenized fractured medium is formulated within the class of Burger models. Although the approximation is basically developed for short‐term and long‐term behaviors, numerical applic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approximate Burger model accurately reproduce the homogenized viscoelastic behavior also in the transien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
3.
遗迹化石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和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为例,探讨了遗迹化石与层序地层学的关系,表现在3个方面:1)层序界面的识别层序界面位置发育有特征性的受基底控制的遗迹相,且界面上下遗迹组合类型发生变化;2)准层序界面的识别较深水环境中,界面上下生物扰动强度明显差异,界面之下扰动强度较大,扰动指数可达到3,而界面之上几乎没有生物扰动,且在同一准层序内部,由下至上,扰动强度逐渐增大;3)旋回层序的识别:在潮控滨线环境中,单个准层序内部,由下至上,高能环境的Skolithos遗迹组合逐渐变为中低能环境的Planolites-Palaeophycus遗迹组合和低能环境的Cochlichnus-Planolites遗迹组合,由下至上呈现旋回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静北潜山的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并将钻井揭示的未见化石的碳酸盐岩和石英砂岩沉积划归中元古界长城系,沿用至今.2002年在对该区的地层研究中,首次发现了晚古生代孢粉化石,从而证实静北潜山存在晚古生代地层.本文以孢粉化石为主要依据,对潜山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并与邻区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本区的构造和沉积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5.
以膨胀性的粘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粘土浆体的流变性实验和填砂管渗流实验,并使用一种新研制的微流量测量工具,研究了低渗岩心在较低流速下的渗流特性;利用微尺度流动理论,Einstein粘度定律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引起低渗透油藏低速非线性渗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论认为,粘土的膨胀性以及其水化后形成浆体的流变性是引起低速非线性渗流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岩矿显微组构对水银洞金矿成因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西南水银洞金矿为产于上二叠统龙潭组中的超大型、高品位金矿床,矿床由多个金矿体组成.工业金矿体顺层产于龙潭组含煤地层所夹的玄武质、硅质、生物碎屑碳酸盐岩中.对水银洞金矿赋矿地层岩石以及矿石显微组构进行了研究,矿石中主要载金矿物为细粒黄铁矿,具再生边、粒内孔隙、铸模孔隙结构及镶边生物矿化构造、铸模式生物矿化构造,是一典型的具沉积一成岩组构.金矿化与硅化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金与SiO2来源于峨嵋山玄武岩的喷溢活动,主要金矿体更多显示与峨嵋山玄武岩准同生特征.矿床为沉积一成岩弱改造成囚金矿床.  相似文献   
7.
本文祥详细记述了山东省首次发现的虎化石的特征及出土地点和剖面的基本情况,论证了化石出土地层剖面的时代,应当属于晚更新世,并阐明了该化石发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山羊寨哺乳动物化石看柳江盆地洞穴堆积的时代与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羊寨洞穴堆积是河北省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众多溶洞的洞穴堆积之一,其中含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发掘整理与鉴定,采用生物地层学和哺乳动物生活习性对比分析方法,确定其时代为Qp^2.3,晚于辽宁营口“金牛山下组动物群”,早于河北“迁安爪村动物群”和内蒙古“萨拉乌苏动物群”,其特征反映了中国华北与东北过渡地带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面貌,并反映出当时区内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水域条件等生态环境的多次时空变化。如此众多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增加了保护区遗迹资源的多样性和保护价值;为该区洞穴堆积的时代与沉积环境研究提供了依据;改变了区内洞穴堆积仅为中更新世地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甘肃山北部霍勒扎德盖地区,分布着一套火山—沉积地层,对其进行岩石地层、区域对比及地层年代等方面的研究,划归扫子山组,并依据组内岩性差异划分为4个岩性段。该组的确定对研究哈萨克斯坦板块南缘地质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淮南刘庄煤矿主井地基的人工冻融土为研究对象,以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SEM)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分析了人工冻融土与原状土的中微观结构、冻融前后的中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内在原因。此外,还研究分析了人工冻融土冻融前后的中微观结构及其变化与人工冻融土的物理、力学、工程性质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中微观结构对人工冻融土的物理、力学、工程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冻融前后中微观结构的变化受到土的种类、埋深、原状土的中微观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且冻融前后的中微观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冻融前后的物理、力学、工程性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