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8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xperi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e P-T range 2.5–15 GPa and 850–1,500°C using bulk compositions in the systems SiO2–TiO2–Al2O3–Fe2O3–FeO–MnO–MgO–CaO–Na2O–K2O–P2O5 and SiO2–TiO2–Al2O3–MgO–CaO–Na2O to investigate the Ca-Eskola (CaEs Ca0.50.5AlSi2O6) content of clinopyroxene in eclogitic assemblages containing garnet + clinopyroxene + SiO2 ± TiO2 ± kyanite as a function of P, T, and bulk compos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aEsss in clinopyroxene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 and is strongly bulk composition dependent whereby high CaEs-contents are favoured by bulk compositions with high normative anorthite and low diopside contents. In this study, a maximum of 18 mol% CaEsss was found at 6 GPa and 1,350°C in a kyanite-eclogite assemblage garnet + clinopyroxene + kyanite + rutile + coesite. By comparison,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aEsss with increasing P could be observed. If the formation of oriented SiO2-rod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eclogititc clinopyroxenes is due to the retrogressive breakdown of a CaEs-component then these textures are a cooling rather than a decompression phenomenon and are most likely to be found in kyanite-bearing eclogites cooled from temperatures ≥750°C. The presence of clinopyroxene with approx. 4 mol% CaEsss in an experiment conducted at 2.5 GPa/850°C confirms earlier suggestions based on field data that vacancy-rich clinopyroxenes are not necessarily restricted to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conditions.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2.
结晶釉的绿辉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代璋  刘光辉 《地质论评》1996,42(2):129-135
本文报道利用天然长石、石英、石灰岩、白云岩为主要原料配制结晶釉釉料,通过均匀成核方式,研制辉石结晶釉的工艺和釉析晶的晶体化学及形态学特征。析晶形态多样,长达10-13mm,经光迩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确定釉析晶属于透辉石-硬硬玉系列的绿辉石,称为绿辉石结晶釉。以此说明用天然矿物岩石配制结晶釉釉料是可行的,具有降低成本,扩大结晶釉应用领域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穿插在江西广丰早白垩纪红盆中的碱性基性岩,K—Ar年龄为40.6Ma,基性岩中辉石有基质、斑晶二种类型三个世代,早世代辉石斑晶为巨晶、堆晶,是“Ⅱ型包体”;晚世代辉石斑晶为小斑晶、堆晶;伴生有适量橄榄石斑晶;最晚晶出的是基质中的辉石。多世代辉石的出现为反演该区深部地质特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厂麻粒岩中辉石的穆斯堡尔效应研究表明,斜方辉石的谱图为两组四极双峰,分别由M_1和M_2位上的高自旋态Fe ̄(2+)产生,而单斜辉石则为三组四极双峰,其中两组较强的双峰分别由M_1和M_2位上的Fe ̄(2+)产生,第二组弱双峰是由四面体和八面体位置上的Fe ̄(3+)共同产生的。水厂麻粒岩中辉石的有序程度高,并且斜方辉石有序度大大高于单斜辉石,而单斜辉石M_1、M_2位置的畸变程度高于斜方辉石。在压力相同的条件下,Fe ̄(2+)的有序度具有明显地温度效应,高温有利于Fe ̄(2+)做有序分布。  相似文献   
5.
黄山东镁铁超镁铁杂岩中的辉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黄山东镁铁超镁铁杂岩的辉石化学成分研究,证明辉石的化学成分受寄主岩石类型的制约,从超镁铁岩相到角闪辉长岩相斜方辉石的化学成分由富MgO、SiO_2、Al_2O_3、Cr_2O_3到富FeO、TiO_2、CaO、MnO;单斜辉石化学成分由富Al_2O_3、Cr_2O_3、Na_2O、MgO到富FeO、MnO、CoO。在同一寄主岩石中,单斜辉石比斜方辉石富TiO_2、Al_2O_3、Cr_2O_3、CaO和Na_2O,贫MgO、SiO_2、MnO和FeO。根据辉石化学成分特征得出黄山东杂岩形成于岛弧环境,为上地幔石榴二辉檄榄岩部分熔融形成的拉斑玄武岩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黄婉康  王明再 《矿物学报》1990,10(4):338-347
本文论述的玄武岩中辉长苏长岩包体的暗色矿物可分三组:Ⅰ组的普通辉石含钙低(Wo 27.8),晶出于1301℃。Ⅱ组的普通辉石形成于约1000℃。含大量(≥20%)形态多样斜方辉石出溶片晶,且具有(110)出溶。第Ⅲ组普通辉石亦形成于约1000℃。根据矿物结构及成分,可以认为一些暗色矿物集合体是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碎块,进入岩浆后与高温岩浆反应生成辉石Ⅱ,同时岩浆局部镁含量得以提高,成为辉长苏长岩成分。包体矿物所反映的包体形成及岩浆运移的过程是:岩浆上升至100km,辉石Ⅰ晶出。岩浆携带着捕获的地慢岩碎块上升至70—80km的岩浆房作长时间的停留,辉石Ⅱ在此出溶大量片晶,同时岩浆进行高压分异,最后形成包体。  相似文献   
7.
冀东太平寨地区太古宙麻粒岩相变质杂岩中,含有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的两类斜方辉石,后者又可分为早、晚两期。在地质产状研究的基础上,据岩相学、矿物化学成分和温度、压力条件,阐明了斜方辉石的成因。研究结果为该区划分地质事件和探索早期地壳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辉石巨晶中的硫化物及其成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我国一些地区玄武岩辉石巨晶中的硫化物球泡(0.02-0.05mm)呈点阵式、散布式、定向带状或微裂隙羽状分布。硫化矿物组合是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其中以磁黄铁矿为主(~90%)。根据硫化物的规则排布以及高温矿物组合推测点阵式、散布式硫化物形成于地幔。是由溶解了~1%S的硅酸盐熔体在减压上升过程中析出过饱和的硫所致。  相似文献   
9.
肇东陨石低钙辉石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婉康  王岩国 《矿物学报》1992,12(2):102-110,T002
在肇东陨石低钙辉石中观察到各种堆垛缺陷,包括斜方-单斜辉石相转变、畴结构、2.7nm长周期结构以及自然界极为罕见的奇数倍八面体层堆垛缺陷——1.35nm等。高分辨像所揭示的1.35nm的新特征是可以重复两次。文中提出1.35nm的结构是“A+B+A-”型。1.35nm片晶仅见于3,4型球粒陨石,因而它可作为由原顽火辉石淬冷形成的、末遭受后期热变质的典型结构。奇数倍0.9nm宽度单斜辉石片晶在吉林陨石(H5)、安龙陨石(H5)及东台陨石(LL6)中均有出现,它表明这些陨石的辉石都曾由原顽火辉石转变而成。 肇东陨石低钙辉石中相当频繁的相变以及高能量的奇数倍0.45nm层堆垛缺陷的存在,可能表明该陨石形成于退变质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冀东迁安麻粒岩及有关岩石中的辉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辉石的含铁度 明显受寄主岩石化学成分的制约,寄主岩石的/Mg0和=(Fe203 ×0.8999 + Fa0) 值愈高,辉石的含铁度也愈高;共存辉石对的Fe2+ 一Mg分配系数(KD劝不仅受结晶温压条件 控制,同时也受辉石其它成分的影响。但Ca-Mg-Fe 三角图解等资料研究表明:共存的二辉 石对是平衡结晶的产物,其KD平均值也符合张儒媛等(1)统计的变质辉石平均值为1.85的规 律。通过二辉石温度计计算和矿物共生组合等资料的分析,得出辉石形成的温度为869±60ºC.压力为5 ×108-9 ×108 Pa。本区与铁矿体成过渡关系的辉石岩全铁含量与工业铁矿大致相等,铁矿的成因与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