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某些特大型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悌平 《地球学报》1997,18(4):373-381
超大型矿床因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特殊的产出地质环境与条件历来受到重视。为了查明这些矿床的形成年代,弄清成矿物质来源,了解成矿环境与条件,前人对这些矿床从同位素角度已做了许多研究。近年来,我们对国内若干特大型矿床的同位素特征进行了补充研究。本文结合前人的资料,对这些矿床的同位素研究成果作一概括性总结。  相似文献   
2.
"罗布泊超大型卤水鉀矿"的发现,是中国众多地学科学家40年探寻预测的。王弭力研究员及其团队,于1995年秋首次踏进罗布泊"罗北凹地",当年找到4356万t优质卤水鉀矿;经五年科研和勘探,查明儲量达2.5亿t、为超大型卤水鉀矿。理论创新,成为完成科硏和勘探的关键,加速了百万吨级"罗钾公司"硫酸钾肥生产成功投产。古丝绸之路上生命回归、一颗新星"罗布泊"镇诞生,"百年罗钾"资源保障科研探钾即将启动,中国几代"钾盐人"的梦想成真。  相似文献   
3.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theory of “ore deposit genesis”, the authors made use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experimental facilities and conditions at the Tectono-geochemistry Research Room under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e Deposit Geochemistry,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put the focus on the multi-source of tectonically controlling ore-forming materi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stage and multi-episode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and mineraliz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genesis and multi-ore deposition so as to shed light on the metallogenic mechanisms of super-large Cu and Au deposits. In addition simulating experiments were made on multi-stage and multi-episode tectonic activities and rock and ore deformation, multi-stage and multi-episode tectonic activities and mobilization and migration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and multi-stage and multi-episode tectonic activities and superimposition and enrichment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action of multi-stage and multi-episode tectonic stress the deformation and fragmentation of not only rocks and ores have been intensified, and but also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originally disbursed in the rocks and ores have been mobilized and migrated and superimposed and enrich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lso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experimental data and grounds for deep-going research on the rules of metallogenesis and geneses of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in the Dexing region, Jiangxi Province.  相似文献   
4.
广西大厂巴里地区锡多金属矿体经过多年的快速开采,导致浅部资源枯竭,深部找矿迫在眉睫。本文以广西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区深部钻探ZK39-1钻孔(钻孔深度1580 m)获得的新鲜岩心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详细分析了该钻孔钻遇的泥盆系中下统灰岩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REEs),以期为深部找矿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总量(ΣREEs)为3.49~261.07 μg/g,稀土总量变化较大,且岩心样品在顶部与底部相差较大,其中1100~1580 m之间岩心样品ΣREEs(3.49~45.81 μg/g)明显低于1100 m以浅稀土总量(188.96~242.36 μg/g),达到了区域背景值的10倍左右,且远超过普通沉积成因的石灰岩;轻稀土与重稀土比值LREEs/HREEs为2.96~10.04,反映了该区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δEu为 0.11~1.00,δCe为0.53~0.99;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图呈“右倾”轻稀土富集型。10~1100 m之间样品Eu异常不明显,1100~1580 m之间样品Eu明显亏损,顶部到底部Ce亏损逐渐降低。1100~1580 m之间岩心样品球粒陨石标准化型式图与大厂花岗岩型式图相似,认为这套碳酸盐岩可能受到了花岗岩浆热液的蚀变作用,指示深部可能还存在岩浆热液成因或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化,即在近花岗岩部位或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部位存在“第三成矿空间”。  相似文献   
5.
文章收集了大湖塘矿田成矿信息资料,从成矿物源、成矿动力作用、成矿通道与赋存空间、成矿岩体化学特征、特别事件与成矿偏在性等方面,探讨了大湖塘矿田特大型矿床的形成条件和成矿模式。认为燕山早期多次岩浆侵入这一特别事件造就了大湖塘矿田巨大的成矿空间、丰富的成矿流体、多次聚集成矿;讨论了矿田围岩具有形成特大型矿床的成矿偏在性,得出特大型矿床主要是在燕山早期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成矿大爆发这一特别事件与矿田特殊围岩的耦合机制下形成的。认为原大湖塘矿区具有形成特大型矿床的条件,有可能成为大湖塘矿田内又一个特大型钨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6.
神东矿区地下水变化观测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部大规模高强度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利用神东矿区约1 500 km2区域的200余个钻孔的长期观测结果,研究了超大综采工作面开采工艺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规律,地下水流场变化与基岩和含水层空间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超大综采工作面开采形成了地下水"汇聚带",开采对基岩和含水层厚度较薄区的地下水系统影响较大,研究区采后含水介质厚度稳定且较厚区域含水层含水厚度损失大部分在30%左右,且逐步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超大型沉井首次接高受力及变形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马鞍山长江大桥南锚碇沉井的首次接高,对其竖向沉降、隔墙墙底土压力和隔墙底板受力情况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超大型沉井兼有条形基础的特点和整体工作性能,能够承受较大的竖向变形,与单纯考虑地基承载力相比,更适合于按变形控制接高。沉井接高时普通隔墙下的土压力小于分区隔墙,并且普通隔墙下部土体会先达极限承载力,后续接高产生的荷载转而由分区隔墙(或井壁)来承担。沉井首节混凝土浇筑就已决定了隔墙底板的应力大小和分布情况,后续接高不会再引起大的改变;隔墙底板中间部分受力较小,外围拉应力较大,通过井壁外土体的密实回填可有效降低此部分拉应力。  相似文献   
8.
会泽超大型富锗银铅锌矿床是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滇东北矿集区的典型代表。基于大量的地表调研和坑道精细编录,通过赋矿白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与矿化蚀变分带规律、构造对矿化-蚀变带控制作用的研究,认为赋矿粗晶白云岩是成矿过程中白云石化的产物,具有典型的热液蚀变成因,与沉积-成岩成因的摆佐组细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明显不同;根据矿石和蚀变围岩中铅锌矿物组成与矿化、蚀变程度及其分布特征,该矿床矿化-蚀变分带规律:从矿体到围岩依次为铅锌矿石—铅锌矿化黄铁矿带→铅锌矿化/黄铁矿化粗晶白云岩带→灰白色粗晶白云岩带、米黄色粗晶白云岩带、肉红色粗晶白云岩带、网脉状白云石化灰岩带(蚀变残留体)、弱白云石化灰岩带。矿化-蚀变带明显受冲断褶皱构造(矿山厂、麒麟厂、银厂坡斜冲断层及其派生褶皱)上盘的层间断裂带控制,形成了典型的"成矿构造-蚀变白云岩-铅锌矿体"的矿化结构。该认识不仅丰富了会泽型(HZT)铅锌矿床成矿理论,而且对指导滇东北铅锌矿集区,乃至川滇黔成矿区的资源危机矿山的综合地质研究与找矿勘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球超大型斑岩铜矿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燕山-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引起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剧烈碰撞、太平洋板块向东俯冲与美洲大陆向西漂移,产生了"加厚旋涌"效应,即下地壳的加厚并深插上地幔软流圈,改变了软流圈运动方式而上涌,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成矿物质上涌,完成了大规模成矿作用,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和太平洋东部边缘产出世界级超大型斑岩铜矿系列.初步提出太平洋东部边缘成矿作用明显超过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原因.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阳山金矿带安坝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倩 《地质与勘探》2016,52(4):601-613
安坝金矿是近年来在西秦岭地区阳山金矿带探明的一超大型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勉略缝合带内,其产出主要受区域逆冲挤压断裂带控制。矿石类型可划分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以前者为主,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毒砂、辉锑矿、自然金、银金矿等,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为主。成矿过程可划分为黄铁矿-绢云母阶段(Ⅰ)、黄铁矿-毒砂-石英阶段(Ⅱ)、毒砂-黄铁矿-石英阶段(Ⅲ)、自然金-辉锑矿-石英阶段(Ⅳ)、方解石-石英阶段(Ⅴ)等5个阶段。不同阶段石英中均含有大量的流体包裹体,多数直径3~10μm,以富CO_2、含CO_2和水溶液3种类型为主,总体为中低温(110~330℃)、低盐度(0.62~9.34%Na Cl.eq)的流体。单个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表明,流体以CO_2、H_2O为主,不同阶段含金石英脉石英δD变化范围为-83‰~-107‰,δ~(18)O变化范围为-0.31‰~11.95‰。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大小、CO_2含量、温度逐渐降低,盐度先升高后降低。成矿早阶段以下地壳的变质流体为主,而后经历了减压沸腾作用,压力降低,盐度增高,导致金大量沉淀。稳定同位素特征反映主成矿阶段以变质流体为主,成矿晚期发生低温流体的注入。总之,阳山金矿成矿流体经历了长期的演化过程,亦揭示金成矿作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