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517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将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研究沉积记录不完整性的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定量描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升降运动,恢复无地层"记录"中的沉积-剥蚀过程,进而定量分析盆地的沉积-剥蚀过程、计算沉积间断(不整合)内的地层剥蚀量、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实际钻井及"人工井"的波动过程分析,结合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可以作出主要不整合的空间分布图、各层位的剥蚀厚度图和原始厚度图、各期构造的剥蚀量分布图等重要基础图件,为盆地进一步系统分析及盆地模拟打好基础,结合沉积相研究及构造样式分析还可分析盆地沉积中心、生油层、盖层、储层等在时空中的变化规律.由于沉积盆地的升降波动过程直接影响着盆地的埋藏史、热史和生、排烃史,因此通过沉积波动过程的系统分析不仅能正确建立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还可以正确认识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有效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2.
不整合运移通道类型及输导油气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高长海  查明 《地质学报》2008,82(8):1113-1120
在对不整合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油气沿不整合运移的通道类型:宏观上,存在由不整合面之上底砾岩和不整合面之下半风化岩石两种高效运载层组合成的双运移通道型和单运移通道型两种通道类型;微观上,底砾岩连通孔隙、半风化岩石构造卸荷风化裂缝系统及溶蚀孔洞系统可作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通过对不整合面上、下岩石物性分析,认为半风化岩石“孔洞缝”系统较底砾岩连通孔隙有更高的输导油气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运移通道类型具有不同的输导油气特征。在地史时期,构造裂缝系统和溶蚀孔洞系统一直是不整合输导油气的主要通道;对于软地层构成的不整合来说,开始应是卸荷、风化裂缝系统和底砾岩连通孔隙共同构成不整合输导油气的主要通道,当上覆沉积载荷达到一定程度后,主要是底砾岩连通孔隙起输导油气通道作用;对于脆硬地层构成的不整合来说,卸荷、风化裂缝系统和底砾岩连通孔隙一直是不整合输导油气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3.
苏北盐城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盐城凹陷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上、下2个复合含油气系统。上复合含油气系统,即Pz、K2p、K2t(生)-K2t、E1f1(储)一E1f1 E1f2(盖),古生界、中生界浦口组和泰州组为烃源岩层,泰州组和阜宁组一段为储集层,阜宁组一段顶部至二段暗色泥岩为区域盖层,油气沿深大断裂运移,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在古近纪晚期至新近纪早期,有利勘探区在深大断裂附近的中、新生界发育地区;下复合含油气系统,即Pz、K2p(生)-Pz、K2p(储)-K2p3 K2p4(盖),油气通过断层或不整合运移,油气大量生成的关键时刻为古近纪早期,该系统中气藏分布在古生界被中生界覆盖地区。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地区不整合面及其动力学条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不整合及其性质和强度的确定对理解克拉玛依至百口泉地区构造变形历史和油气聚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震资料研究显示,该区二叠纪至中生代地层中存在多个不整合面,且多为构造运动的反映。其中对克-百地区构造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有四期,其一发生在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沉积后,主要表现为冲断掀斜运动,使其前的二叠纪沉积向南东方向掀斜抬升,遭受剥蚀;其二发生在三叠纪末期,对克百断裂上盘大侏罗沟断层至百口泉段的构造有重要影响;其三发生在中侏罗世末,该期构造运动在克百断裂带及其上盘表现最为清楚,以冲断为主,局部地区有褶皱现象;其四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表现为掀斜运动,褶皱和断裂作用相对较弱。克-百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构造部位变形的差异性与构造动力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塔中低凸起地层水化学特征与不整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层水化学特征对不整合具有很好的响应。在遭受强烈抬升和剥蚀、之间形成不整合的奥陶系和志留系,以及紧靠不整合面附近的石炭系CⅢ油组,其地层水具有矿化度、Cl-含量、K Na 含量和r(Cl-Na)/rMg值相对较小,而HCO3-含量、rNa/rCl值和rSO42-×100/rCl值相对较大的特点,反映出地质历史时期大气降水的影响。在志留系与石炭系之间以及志留系与奥陶系之间的不整合面附近,地层水的矿化度、r(Cl-Na)/rMg值和B3 含量变小,而rNa/rCl值和rSO24-×100/rCl值变大,具有典型的遭受大气淋滤的地层水化学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黄骅坳陷埕北断坡不整合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骅坳陷埕北断坡处于歧口凹陷向埕宁隆起过渡的斜坡带上,发育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对该区的油气成藏起重要作用。利用地震资料,在剖面上将不整合划分为5种类型:褶皱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其中平行不整合分布在凹陷区,褶皱不整合分布在基底,断褶不整合分布在大断裂下降盘,削截不整合分布在大断裂上升盘,而超覆不整合多分布在隆起斜坡区;利用测井资料,在纵向上将不整合划分为3层结构:不整合面之上岩石、风化粘土层及半风化岩石,由于每层结构的岩性与厚度不同,形成ACE型、ADE型、BCE型和BDF型4种岩性配置模式。不整合构成埕北断坡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同时在其之上形成超覆不整合油气藏,在其之下依靠风化粘土层遮挡形成削截不整合与褶皱不整合油气藏。勘探证实,研究区众多油气显示或油气藏均位于不整合面上、下50 m范围内。开展不整合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将拓宽黄骅坳陷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空间,对我国东部油气资源挖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浙北双溪坞群的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双溪坞群的岩层对比和构造分析,认为本区的双溪坞群与上覆地层间在构造样式上的存在着较大差异。双溪坞群的章村组和北组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为同一火山放心回的产物。神功运动使早期形成的双溪坞群褶皱造山,开怀 竖线型平臣褶皱构造,并受后期构造的叠加改造,形成轴向北东的叠加褶皱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8.
贵州独山中深盆统不整合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南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底部存在的古风化壳层和其之上的底砾岩,为一次地亮相对上升、海平面下降的上升运动(独山抬升),表明独山组内存在着沉积间断。建议将此古风化壳之上的原"独山组鸡窝寨段"修订为"鸡窝寨组",代表中泥盆世晚期较独山组更大海侵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  相似文献   
9.
The Villeta Group of Colombia and equivalent stratigraphic units of Venezuela and Ecuador comprise marine sequences ranging from Albian to Santonian in age. Deposition of the Villeta Group was presumed to take place entirely in quiet tectonic conditions in a passive margin setting that occupied NW South America. From a large database of 2D/3D seismic, well, surface geology, and biostratigraphic data, we present evidence for intra-Villeta (mostly late Albian–Cenomanian) deformation in parts of the Upper Magdalena Valley and Eastern Cordillera of Colombia, controlled by transpressional fault reactivation, produced by transpressional fault reactivation and thrusting that resulted in an angular unconformity. This event has been largely unnoticed in the literature, but previously scattered evidence supports our observations, suggesting regionally extensive tectonism. Published fission-track age determinations and other geologic evidence from Colombia and Venezuela suggest significant uplifts around 80–100 m.y., which may reflect changes in the subduction regime, with compressional deformation in certain regions and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in others. A late Albian onset of compressional deformation along the Colombian and Peruvian segments of the Andes may be related to the opening of the South Atlantic Ocean at equatorial latitudes. Identification of tectonic activity with development of an unconformity in intra-Villeta time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Upper Magdalena Valley and adjacent areas of Colombia and western Venezuela and creates new possibilities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with additional trapping phases, better reservoir preservation by early migration and secondary porosity, and ultimately facies changes with stratigraphic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0.
在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中段的西藏班戈县白拉乡拉纳沟一带,首次发现上三叠统确哈拉群与下伏岩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该接触关系的发现,证实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有古特提斯蛇绿岩的存在,说明以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为代表的新特提斯域是在古特提斯域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