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9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388篇
测绘学   914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171篇
地质学   662篇
海洋学   241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95篇
自然地理   17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dvanced material constitutive models are used to describe complex soil behaviour. These models are often used in the solution of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under general loading conditions. Users and developers of constitutive models need to methodically investigate the represented soil response under a wide range of loading condi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atic procedure for probing constitutive models. A general incremental strain probe, 6D hyperspherical strain probe (HSP), is introduced to examine rate‐independent model response under all possible strain loading conditions. Two special cases of HSP, the true triaxial strain probe (TTSP) and the plane‐strain strain probe (PSSP), are used to generate 3‐D objects that represent model stress response to probing. The TTSP, PSSP and general HSP procedures are demonstrated using elasto‐plastic models. The objects resulting from the probing procedure readily highlight important mode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anisotropy, yielding, hardening, softening and failure. The PSSP procedure is applied to a Neural Network (NN) based constitutive model. It shows that this probing is especially useful in understanding NN constitutive models, which do not contain explicit functions for yield surface, hardening, or anisotropy.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
In recent years,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ethod,and that vanous disasters would be analyzed assynthetically studied natural dlsaste‘theoretically and an Integral.SHI Peilun(1991)putforwad a scientificmethodologlcally,as well as its cases analys。s(CND,term—regional disaster system,which Indicates that1987; MA et al,1990; MARBLE,1990; NE et al,the situation of a disaster(calamity loss)results from1999; PATAK et al,1982; SHI,1991;VAN et al,h…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大行星卫星的高精度CCD位置观测与运动理论研究工作的需要 ,采用天王星 5颗主要卫星摄动理论模型 (Gust86 )作为核心 ,设计了一个天王星视位置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具有卫星证认 ,最佳观测时段选取 ,精确模拟卫星视运动和实时引导CCD精密定位观测等功能。  相似文献   
4.
利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光谱(3DEEMs)及荧光偏振法研究了3例腐殖酸和1例湖泊溶解有机物(DOM)在不同腐殖酸浓度、离子强度和pH条件下的荧光光谱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浓度增大,各腐殖酸样的荧光强度增大,其中垃圾渗滤液腐殖酸和Pahokee泥炭腐殖酸的荧光峰出现红移.随着浓度进一步增大,腐殖酸的荧光偏振值增大,由此推断在此浓度范围内腐殖酸由于分子间的排斥作用使其构型出现伸展.离子强度增大导致腐殖酸及阿哈湖DOM的荧光强度降低.随着氯化钾(KCI)浓度增大,Fluka腐殖酸的荧光峰A蓝移,荧光峰B的荧光偏振值出现减小,推测是由于静电中和作用使其荧光基团发生卷曲造成的.离子强度对其余腐殖酸样和阿哈湖DOM的其他荧光特性没有明显的影响.总的来说,pH值的变化对腐殖酸和湖泊DOM的荧光特征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随着pH值增大,腐殖酸和湖泊DOM的荧光强度增强.而pH值减小时,Fluka腐殖酸和Pahokee泥炭腐殖酸的荧光峰(A峰)蓝移,当pH值降到5时,Fhka腐殖酸的荧光峰突然红移到最大,随后又继续蓝移;垃圾渗滤液腐殖酸和阿哈湖DOM的荧光峰位无明显的漂移.所有样品的荧光偏振值都减小(但阿哈湖DOM的A峰变化不大),但在pHi≤5时又增大,这种现象表明随着pH值降低,腐殖酸和湖泊DOM中有机大分子发生卷曲,但在pH≤5时由于羧基的质子化又以平面伸展构型出现在溶液中.  相似文献   
5.
6.
7.
柘林湾生态信息系统以ArcGIS为开发平台,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的体系结构,基于ArcObjects的组件式二次开发而成,实现了柘林湾的三维实景模拟、生态数学模型与GIS的有效集成、分析评价结果与地理空间数据相结合等功能,具有可视化、智能化、易扩展、安全实用等特点.该系统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柘林湾生态信息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并为制定柘林湾的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三维斜压模式对冬季南海环流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一个三维、自由表面、原始方程模式对南海环流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黑潮在巴士海峡以西呈一反气旋弯曲流动路径,有一相对高温高盐的水舌从巴士海峡伸入南海,表明有部分黑潮水侵入南海.冬季南海的一些观测事实在模式结果里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像冬季逆风向东北方向流动的“南海暖流”和一些中尺度涡旋.同时还分析了巴士海峡沿120.75°E断面的流速和盐度的垂直结构,并同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根据模式结果,我们还进一步讨论了“南海暖流”的形成和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北部湾三维潮波进行了数值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与现有观测资料作了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两者相当一致。文中还绘制了M_2和K_1分潮的同潮图,并对其作了讨论。可以断定,北部湾的日潮优势是由日潮共振所引起的。M_2和K_1分潮流的水平分布表明,强流区位于它们各自的蜕化无潮点附近。还讨论了分潮流的铅直结构,可以看出这种结构十分接近实际分潮流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