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按城市聚居人口大小可以区分城市规模大小,各同的具体分级标准不尽一致。联合国将2万人作为定义城市的人口下限,10万人作为划定大城市的下限,100万人作为划定特大城市的下限。这种分类反映了部分国家的惯例。中国在城市统计中对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如下:按市区非农业人口,20万人以下为小城市,20万人~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近年西方和苏联一些学者从经济效益和人均劳动生产率出发,认为城市规模越大,效果愈佳,主张发展大城市,从根本上否定城市合理规模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及发展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空间格局发展并非均匀的发展,而是密度(Density)更为集中、距离(Distance)逐渐缩短、整合(Division)更为强烈的过程。基于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在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态。结果表明:1城市化的推进取决于密度的增加,区域发展取决于距离约束的克服,而区域一体化则取决于减少分割并增强整合,因此3D对于认识城市群区域发展及其一体化进程是非常合适的框架。2上海、苏州和无锡表现为3D类型,常州和南京表现为"密度—距离"2D类型,杭州表现为"距离—整合"2D类型,南通等表现为"距离"1D类型,绍兴等表现为"整合"1D类型,扬州等表现出0D类型;3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心理距离、制造业专业化指数和外商直接投资均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性,弹性系数分别为1.727、0.218、0.102和0.237,而交通综合可达性作用不再显著,说明现阶段提升城市群内部经济密度和整合内外部资源比缩短各城市间距离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分析我国海洋经济的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与演变对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具有积极意义。在分析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的特点基础上,文章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计算我国沿海地区1997—2014年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并进行σ-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区域差异呈现倒V字形走势,1997—2005年呈现σ-发散,2005—2014年呈现σ-收敛。采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测度表明,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地区内差异占总体差异的比重达80%以上,而地区间差异比重较小,环渤海经济区地区内差异最大。分阶段对我国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排名并观察演变过程。提出提高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建议:一是努力提高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二是促进海洋产业合理布局,努力提高传统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三是统筹区域海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业技术是人类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条件进行开发、利用、改造的手段,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力,而且能增强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使原来不能利用的自然资源得到利用,缩小不利自然条件对农业布局的制约作用。从而为扩大农业布局的空间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国土资源》2014,(1):16-16
正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如何走?近日在京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下一步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诸多新要求。  相似文献   
6.
1980年以来中国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的主要原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会义 《地理研究》2013,32(4):744-754
1980年以来中国棉花生产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空间上逐步向新疆集中,这一变化不仅促进了新疆地区耕地的扩张,也强化了新疆地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域功能,同时还加速了该地区的荒漠化进程。目前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区域尺度,关注棉花生产对当地农民收入的影响以及区域棉花产业的优势与发展战略,对生产格局变化的成因还缺乏清晰认识。本文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角度,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通过比较全国主要植棉省市棉花生产中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率的差异,来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对于判断中国棉花生产格局变化的未来趋势以及其他农产品生产格局变化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Understanding the driving forces and mechanism of land use change is a key issue in land change science, and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over the past 30 years. While many driving force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mechanism of land use change is still unclear, mainly because of limited knowledge of the underlying motivation for land use change. Traditionally, the underlying motivation for land use change was ascribed to people's pursuit of satisfying their own demands or that of profit maximization. However, those theoretical hypotheses combine all productive factors without highlighting certain predominant factor, in this paper, 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variation of land productivity, capital productivity and labor productivity 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The case study revealed that only labor productivity presented a long-term increasing trend in regional cotton and grain production. This result implies that people's pursuit of increasing labor pro- ductivity is probably the underlying motivation for land use change. Additional details identi- fied in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China support the above implication. As labor productivity is a determina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ncreasing labor productivity means improving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ref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land use change results from people's pursuit of increasing labor productivity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市域城市人口空间结构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青山  杜雪  张鹏  赵怡春 《地理科学》2011,31(11):1301-1306
以东北地区36个地级行政单元为样本,利用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Meijers等给出的区域城市人口中心度和分散度指标对各市域城市人口空间结构进行测度,同时借鉴Cobb-Douglas生产函数,推导出基于OLS算法的实证回归模型,选取中心度、分散度和首位城市人口规模等指标与劳动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 首位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劳动生产率越高;② 中心度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不明显;③ 分散度对劳动生产率有负的影响,并受到市域人口规模和市域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改进锡尔指数(Theil Index)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集散系数"与"聚集度指数",用其测算了1985-2005年中国农林牧渔业劳动生产率的地理均衡程度.全国农林牧渔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差距较小,虽然省域的两极差距突出,但总体分布仍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从时空尺度角度对中国农林牧渔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不同时空尺度的农林牧渔业劳动生产率(y)的变动趋势都符合线性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概述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现状,选取相关数据和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计算2005—2014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偏离度,并分析其对海洋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的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海洋第二、第三产业,海洋产业结构较合理;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海洋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较高,海洋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较低,这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历程密切相关;产业结构偏离度对海洋经济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三产业和海洋第一产业。在此基础上,提出3点建议,即现代化模式完善海洋第一产业、政府助力完善海洋第二产业和发展多种产业完善海洋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