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殿昌 《海洋预报》1993,10(2):59-64
本文介绍了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1986年10月31日至1987年5月17日“极地”号船赴南极的环球航线和沿途的资料收集情况。对所获得的现场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大于8级大风出现在瓦尔普菜索至彭塔阿雷纳斯的西风带航段及德雷克海峡和好望角航区。长城站地区测得的气压最低值为964.9hPa,最高气温为10.0℃,W-NW风出现频率高达46.5%,E-SE风出现频率为24%,5~6级风的出现频率占37.5%,平均风速8.1m/s。对航渡期间的现场预报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第24次南极科考队之内陆考察队是一支满怀激情、忠诚无畏的内陆“梦之队”,它将亮剑南极冰盖之颠,打破南极冰穹“不可接近之极”的神话。这支神话般的“梦之队”更有着远大的抱负、精湛的技艺、无畏的态度,他们将完成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之内陆考察队正用实际行动诠释“梦之队”的神话。  相似文献   
3.
《国土资源》2014,(1):59-59
日前,37名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内陆队的科考人员从距离中山站约10公里的内陆出发基地出发,前往南极内陆执行科考任务。  相似文献   
4.
2021年11月5日上午9点,伴随着"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的汽笛声响起,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正式启航。考察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南极地区开展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迎接考察队员的将是狂风巨浪和冰天雪地的严峻考验。而我,非常有幸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此次南极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5.
登顶冰穹A     
北京时间2008年1月10日凌晨,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内陆队已行进至距中山站1172千米处,离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Dome—A只剩115千米,此处海拔3910米,已经进入南极内陆Dome-A核心区域。此时,考察队员以及车辆已经出现了高原反映。  相似文献   
6.
《河南地质》2009,(12):43-43
日前,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在距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0海里的普里兹湾海域布放一套锚系潜标系统,这是中国首次在南大洋开展潜标观测,将有助于为全球气候变化寻找依据。  相似文献   
7.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4):F0002-F0002
<正>4月10日上午,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国家海洋局孙志辉局长、上海市沈骏副市长、国家海洋局陈连增副局长等领导亲临位于上海市曹路院区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迎接。陈连增副局长主持欢迎仪式。  相似文献   
8.
10月20日,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同内基地码头举行隆重的送行仪式,欢送我国第25次南极莓察队出征.国家海洋局陈连增副局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主席张登义、上海市人民政府尹弘副秘书长等领导出席欢送仪式.  相似文献   
9.
当地时间02-04,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在72°59′E、65°58′S成功回收了两年前中国科学家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布放的一套海底地震仪(OBS)。这是中国回收的布放时间最长的海底地震仪。海底地震仪由地震计、记录仪和释放器3部分组成,其中地震计负责将接收到的地震波转化为电子信号,记录仪对电子信号进行采集和存储  相似文献   
10.
信息动态     
《海洋世界》2011,(1):6-6
2010年12月17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13时),中国南极第27次考察队在内陆出发基地为昆仑站队队员们出发前往冰穹A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欢送仪式。12月23日,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昆仑站队在南极内陆冰盖上成功布设了超低温自动气象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