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海洋学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ADCIRC与STWAVE模型,对海南新村港潮汐汊道的波浪-潮流联合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S、SE向的平均浪与风暴浪在汊道近岸以产生西向沿岸流为主,SSW向平均浪与风暴浪作用时,在落潮主水道西侧形成东向沿岸流与西向沿岸流的交汇带。风暴浪作用下波生流与潮流的相互作用使瞬时流场与余流场均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平均浪作用时,汊道附近流速变化很小,而在风暴浪作用时流速增大,汊道内的涨、落潮流速不对称更为显著。在落潮主水道两侧由于波流联合作用产生涡漩,使动力减弱,从而造成泥沙落淤,而西向沿岸流的存在,使落潮主水道南侧边缘沙坝持续西移,泥沙沿落潮三角洲末端与冲流坝转运,导致新村港汊道口门西侧发育了规模较大的堆积地貌。  相似文献   
2.
新村港海草床的生态状况及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人类开发对海草床生态影响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加强新村港海草床特别保护区的建议和海草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3.
新村港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内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进行测定,探讨其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村港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Zn含量为(0.23~144.73)mg/kg,Cu含量为(1.44~103.12)mg/kg,Pb的含量为(6.51~29.74)mg/kg,Cr的含量为(0.15~35.04)mg/kg,Cd的含量为(0.001~0.296)mg/kg,As的含量为(0.17~0.99)mg/kg,Hg的含量为(0.01~0.32)mg/kg;相关性分析显示,Cu、Cr、Pb及Zn具有相同污染源,Cd、Hg、As及Zn具有相同污染源;重金属污染程度为轻微生态危害,占总站位的16.32%;重金属中等生态危害污染程度,占总站位的38.78%,强生态危害,占总站位的42.86%;很强生态危害,占总站位的2.04%,RI较高的站位基本位于新村港口门附近;7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HgCdCuPbZnAsCr。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新村港2004—2013年调查数据,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法评价新村水体富营养状况。新村港2004—2009年富营养指数年平均值均保持较低水平,2010—2013年相对较高。且出现在7—10月。新村港需要合理布局养殖区域和规模,从而达到改善该海水富营养化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6.
新村港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发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7月陵水新村港赤潮监控区赤潮灾害全过程的监测结果和该海域全年常规监测结果,采用富营养化综合指标法、单项指标法和氮磷比值法对陵水新村港赤潮监控区富营养化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赤潮爆发期,麒麟菜和江蓠养殖区局部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或过营养化;该区域在赤潮爆发初期和维持阶段叶绿素a和化学耗氧量含量比较高,在消亡阶段其含量明显降低。在常规监测时段,该海域多数调查站位水体中的氮磷比值都低于15,基本上处于氮限制状态;赤潮爆发后,水体中的氮磷比值快速升高至54~220,水体转为磷限制,随着氮、磷等营养物质被消耗,赤潮开始消退,随后水体又转为氮限制。  相似文献   
7.
海南陵水新村港潮汐汊道演变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海南陵水新村港附近海区的卫星遥感图及其潮汐汉道的动力场,分析该潮汐汉道的演变状况及其泥沙动力机制,着重于其落潮三角洲的地貌演变与落潮主水道的动力过程,计算分析了其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新村港潮汐汉道的落潮主水道表现出有规律的演变,汉道口门稳定性比较高,但其落潮主水道不太稳定。  相似文献   
8.
海南新村港潟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2013年8月在海南新村港潟湖采集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沉积物类型,结合高空间分辨率的水动力和水深数据,采用系统聚类和主成分相结合的方法划分现代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有4种类型,以粉砂和粉砂质砂为主,分别分布在潟湖中部和近岸浅水区域。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较大(0~8.0 Ф),均值为4.6 Ф,沉积物随水深增大而逐渐变细;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砂(平均含量43%)和粉砂(平均含量为52%)为主,黏土含量较少,平均含量为5%。聚类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可分为两组:第一组平均粒径均大于5.5 Ф,均值为6.8 Ф;而第二组平均粒径均小于3.5 Ф,均值为2.2 Ф。此外,平均粒径与分选、偏态和峰态系数之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相关关系。研究区大潮和小潮期间的均方根流速(RMSV)均值是7.5和6.9 cm/s,标准偏差分别是15.3和14.9 cm/s。当RMSV大于4 cm/s,RMSV与极细砂(63~125 μm)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RMSV决定了潟湖沉积物中极细砂含量。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峰态和分选系数是对沉积环境最为敏感的粒度参数组合,同时结合高空间分辨率的水动力和水深数据,将研究区沉积环境划分为3类。这样划分充分考虑了水动力、物源、地形及其相互作用,更能有效地揭示沉积环境的差异,尤其体现了适宜的粒度参数组合和高空间分辨率的水动力数据在沉积环境划分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