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星之患     
新闻回放2006年7月中旬,青岛沿海鲍鱼养殖区突然爆发大量海星密集的事情,有统计记录的密度最高达到每平方米300只。一时间,海星疯狂地蚕食鲍鱼和海参,对养殖区造成灾害,引起养殖户的恐慌。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各级管理部门对此极为重视,立即派出技术人员赶赴事发现场进行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2.
珊瑚生物天敌黑皮海绵、长棘海星在世界范围内暴发严重威胁珊瑚礁生态健康,然而目前珊瑚礁领域尚缺乏生物天敌暴发后对珊瑚礁地貌类型影响的定量研究。文章利用太平岛珊瑚生物天敌黑皮海绵、长棘海星2次暴发事件前后,覆盖太平岛2016—2022年的26期Sentinel-2遥感影像,结合高分辨率GF-2 (PMS)遥感影像和卫星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Google Earth平台中的数据,开展中国南海太平岛珊瑚礁地貌类型遥感影像分类实验,对密集珊瑚沉积区、稀疏珊瑚沉积区、珊瑚丛生区、沙坪、浅礁前斜坡等珊瑚礁地貌类型演变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结合专家解译知识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分类算法开展的太平岛珊瑚礁地貌类型分类,最高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6.46%和0.94。2)在2种珊瑚生物天敌暴发期间,太平岛的珊瑚礁丛生区、密集珊瑚沉积区、稀疏珊瑚沉积区等珊瑚礁地貌类型面积有显著下降;黑皮海绵暴发后对密集珊瑚沉积区影响最大,其面积减少72.92%;长棘海星暴发后对珊瑚丛生区影响最大,其面积减少59.17%。3) 2016—2022年,太平岛珊瑚礁退...  相似文献   
3.
7个海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及基因变异位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美  申欣  孟学平  程汉良 《台湾海峡》2012,31(2):189-194
与单基因相比,线粒体基因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信息量丰富等优点,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被广泛地应用于后生动物关键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本论文综合分析了海星纲7个物种(多棘海盘车、赭色豆海星、多棘槭海星、砂海星、长棘海星、棘冠海星和海燕)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全面揭示了海星纲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海星线粒体基因组均编码后生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标准的37个基因.7个海星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完全一致;与海胆纲及海参纲楯手目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相比,海星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存在4.6 kb长片段的倒位.长棘海星属13个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的非同义替换率(Ka)与同义替换率(Ks)比值都低于1.000 0(为0.006 0~0.221 9),显示出较强的负(纯化)选择.对海星纲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变异位点分析结果表明,nad5、nad4基因可作为备选的分子标记,应用于海星纲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中.同时,在长棘海星属线粒体基因组变异位点分析中,nad5、nad4基因仍然可作为备选的分子标记,用于分析长棘海星不同群体及物种之间的生物多样性,为合理利用其生物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多棘海盘车幽门盲囊极性脂和脂肪酸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幽门盲囊中总脂、极性脂及脂仿酸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脂含量占湿重的7.85%。磷脂中PC、PE、PS含量较高,PI和DPG含量较低。主要的脂肪酸是16:0,18:0,18:1(n=9),20:1(n=9)。20:1(n=7),20:4(n=6),20:5(n=3),22:6(n=3),占总脂肪酸的74%以上。其中以20:1(n=9)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6.
《海洋世界》2007,(6):4-4
西沙甘泉岛海域的珊瑚礁正遭受长棘海星大军侵袭,数百平方米珊瑚礁变成白骨。长棘海星属于棘皮动物,是一种状似葵花的水生物,浑身长满了剧毒长刺。它们吃珊瑚虫的  相似文献   
7.
欢休 《海洋世界》2013,(5):30-33
根据传统分类,人们将众多海洋生物主要分为两类:脊椎动物(背部有一列骨骼)和无脊椎动物。至少97%的海洋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主要的无脊椎海洋生物都是海洋特有的代表物种。下文要介绍的海星、海胆、海参和一些其他形态的海洋生物组成了其中的棘皮类动物门。  相似文献   
8.
9.
南海长棘海星暴发已严重威胁到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乃至整个南海生物多样性。针对南海长棘海星拉丁学名混用、中文名不统一的现状,我们采集了中沙群岛济猛暗沙海域长棘海星样品,结合长棘海星此前物种分类和分布的研究结果,对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所有长棘海星序列明显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87 5~0.104 7,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南海长棘海星与长棘海星的太平洋种聚类到一起,实为太阳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olaris),与其余3个种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太阳长棘海星中2个支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005 3,在COⅠ基因层面属于种内差异。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的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其遗传特征与适应性机制、种群分布与扩散机制、种群暴发机制等内容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长棘海星的暴发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有效控制长棘海星暴发,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文章概述长棘海星的生物特征以及暴发周期、破坏程度和暴发原因,同时基于对我国西沙群岛海域的相关调查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长棘海星的主要食物为造礁石珊瑚,具有个体大、数量多和生长快等特点,其暴发严重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我国西沙群岛盘石屿海域存在长棘海星暴发的迹象,主要原因包括台风过境、全球变暖和天敌减少等;可综合采取投放天敌、人工清理以及跟踪监测和预警等措施,加强对长棘海星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