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本文讨论雷诺数,佛洛德数、牛顿数在拖网模型试验中的意义。合成纤维网衣在水中重量与水动力相此可忽略不计,拖网及其模型均处于广义佛洛德数的自动模型区域内。实物网处于雷诺数的自动模型区域内,但其模型位于小雷诺数范围。换算阻力时需进行雷诺致修正,现有田内,巴拉诺夫,迪克逊网渔具模型试验定律,可用于拖网模型试验,但也可用牛顿数安排试验。模型试验结果经雷诺数修正,并换算到实物网,与海上实测结果符合良好。上述结论仅依据有限试验得出,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1989-1999年开展光诱鱿鱼浮拖网渔具渔法研究的生产试验结果为:1998年生产试验86个夜(航次),总产量33.225t,其中鱿鱼产量为12.470t,占总产量的37.5%,总产值139000元,比同村光诱敷网的平均产量(31.62t)高5.1%左右。1999年生产试验80夜(航次),总产量54.66t,其中鱿鱼产量31.92t,占总产量的58.4%,总产值187000元。试验网产量比同村光诱敷网的平均产量(45.64t)增产19.76%,产值增加22.65%,鱿鱼产量占总渔获量的比例提高近10个百分点,投入产出比为1:1.684。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达到了预期试验目的。此外,文中还讨论了水上灯数量,网具规格和柔性网板等对生产效果和捕捞对象的影响及适应性情况,并建议开展光场强度及其分布的海上实测和光场强度对鱿鱼,趋光性鱼类的行为习性以及生长影响等试验研究,制定出光诱鱿鱼浮报网和敷网作业诱鱼灯数量和分布标准,以合理利用鱿鱼和中上层鱼类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4.
国外渔具选择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 ,渔具选择性的研究在国际上倍受重视。该文以比较作业法中渔具选择性曲线的推导 ,特别是利用扩张 SEL ECT模型推导渔具选择性曲线为例 ,介绍国外渔具选择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以期作为我国开展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副渔获物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及其减少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渔具不同的选择性和多鱼种鱼类共栖 ,人们在对目标种类进行捕捞时 ,不可避免地产生副渔获物及其抛弃。由于渔业资源的下降和人们对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 ,副渔获物及其抛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对世界范围内的渔业活动所产生的副渔获物进行分析 ,根据副渔获物的种类、被抛弃情况和原因以及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提出了减少副渔获物和抛弃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我国海洋渔业"走出去",进一步发展远洋捕捞业,文章调查西南大西洋乌拉圭近海双船拖网捕捞的渔具和渔法等,并提出生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双船拖网的渔具包括渔船、网具、纲索和属具,网身采用加目和减目编缝的方式缝合而成;渔法包括放网准备、放网、曳网、起网和网具养护等环节;针对渔场、渔期和捕捞对象,应把握捕捞产量、成本和航次的关系,并结合主捕对象的生活习性,合理规划生产。  相似文献   
7.
关于拖网选择性影响因子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渔业资源的下降,除了通过渔业法规严格管理渔业生产行为外,更应该使用高选择性的渔具。拖网是1种选择性比较差的渔具,对渔业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提高拖网选择性对保护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影响拖网选择性的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芳灿 《台湾海峡》1995,14(4):413-417
本文分析了闽东北外海渔场资源特点,并就不同类型的拖网、围网渔具的适渔性对比试验进行了研究,认为以主机功率330.75kw及以上的拖网渔船,使用四片式疏目拖网和以主机功率183.75kw及以上的围网渔船,使用250m×150m的无囊灯光围网,于春、夏汛时在该渔场100m等深线附近海域能较有效地捕捞鲐鲹等中上层鱼类。  相似文献   
9.
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结构的延绳钓渔具 1998年 2~ 9月期间在印度洋东部作业的生产效果。结果显示 ,钓具 A(平均放钓水深 90 .8m)与钓具 B(平均放钓水深 72 .7m)相比 ,钓捕效果差异显著 ,在渔获尾数、渔获重量、上钓率三个指标上 ,A钓具分别高于后者 2 9.52 %、30 .2 1%和9.80 %。提出了符合印度洋生产需要的钓具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金枪鱼延绳钓的渔具结构与设计折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作者在西印度洋赤道水域金枪鱼延绳钓的生产实践为基础。调查考察了延绳钓的基本构件与装配。并在研究该渔具性能的同时,对其钓具设计及参数选择提出笔者的初步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