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87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49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SP、化学专业数据库获取补阳还五汤的活性成分,并对潜在靶点进行预测及规范。分别从PharmGKB、DisGeNET、OMIM、GeneCards数据库中得到颈椎病疾病靶点,利用韦恩图获取补阳还五汤与颈椎病的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获得核心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最后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补阳还五汤核心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活性成分97个,包括槲皮素、山柰酚、黄芩素、木犀草素等;交集靶点64个,关键靶点有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白细胞介素-1B(IL-1B)等;主要涉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7(IL-17)、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之间结合紧密,为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病提供相应条件。结论:该研究在总体上预测了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病的活性成分、靶点和信号通路,作用途径广泛,为下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及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拟通窍祛瘀汤治疗外伤性气滞血瘀型脑内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外伤性气滞血瘀型脑内血肿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2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通窍祛瘀汤口服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2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观察2组血肿吸收、水肿吸收、神经功能缺失(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1%(48/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1%(37/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肿体积、水肿体积、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节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外伤性气滞血瘀型脑内血肿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自拟通窍祛瘀汤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中医证候,促进血肿和水肿吸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CiteSpace软件探析龙胆泻肝汤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方法:以龙胆泻肝汤为主题词检索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已发表的相关期刊文献,采用NoteExpress去重后,导入CiteSpace 6.2.R2软件对所纳入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形成可视化图谱,并统计具体频次。结果:共纳入文献1232篇,近10年内发文量有小幅度波动,但总体较稳定。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毕宏生和张晓杰(均发文7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高频关键词有“带状疱疹”“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等。结论: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突发性耳聋等疾病的临床疗效是研究热点,探索其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等药理学机制是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介绍沈宏春副教授治疗尿毒症相关皮肤瘙痒的临床经验。沈宏春认为,治疗本病应以“肺”“皮”为论治关键点,采用汗法治以宣发肺气、开泄腠理、发汗祛风、燥湿止痒,并制定了治疗该病的协定处方——肤黄止痒汤,临床上用于治疗尿毒症相关的皮肤瘙痒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巨刺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予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灸巨刺法,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58%(43/48),高于对照组的70.83%(34/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IHSS评分和Barthel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窍活血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醇(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双侧大脑动脉血流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及最大峰值流速(Vs)]。结果:2组治疗后oxLDL、SOD、MDA、GSH-Px、Vm、PI、RI及Vs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oxLDL、MDA、PI及RI水平较对照组低,SOD、GSH-Px、Vm及Vs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脑血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肺化纤汤联合吡非尼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相关肺间质病变(ILD)气阴两虚、痰瘀阻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 例RA-ILD气阴两虚、痰瘀阻肺证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以补肺化纤汤联合吡非尼酮治疗,对照1组以补肺化纤汤治疗,对照2组以吡非尼酮治疗。3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咳嗽、气促、疲劳乏力、两肺Velcro啰音等临床症状体征,类风湿因子(RF)及肺部HRCT评分、肺弥散(DLco)肺功能(FEV1/FVC)变化。结果:治疗组30 例全部完成观察,对照1组脱落2 例,对照2组脱落4 例。在改善肺部HRCT积分、FEV1/FVC、DLco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1、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RF水平方面,治疗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肺化纤汤联合吡非尼酮治疗RA-ILD气阴两虚、痰瘀阻肺证可有效缓解患者相关症状体征、改善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双柏散冷敷对湿热痹阻型膝骨关节炎(KOA)的镇痛效果。方法:将70例湿热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双柏散冷敷患处,每天2次,每次4h;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外涂患处,每天3次。2组均连续治疗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2组综合疗效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现时疼痛程度(PPI)评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29%(33/35),优于对照组的74.28%(26/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PP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柏散冷敷能有效缓解湿热痹阻型KOA患者膝关节疼痛,其镇痛效应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补肾封髓汤对肝肾阴虚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 例SLE且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型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标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封髓汤口服,1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骨密度及白蛋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补肾封髓汤可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激素治疗后出现的肝肾阴虚证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