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1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本文在统计1950-1997年影响湛江港的热带气旋的基础上,利用1953-1982年30年间湛江港发生的风暴增水的资料,对湛江港风暴增水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湛江港风暴增水的特征在于季节分布的不均匀、大的正增水和高实测水位出现频繁、造成的风暴潮灾比较严重;通过两类典型风暴潮的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湛江港的风暴增水与影响湛江的热带气旋密切相关,大的风暴增水主要由台风引起,湛江港的地理位置也是影响风暴增水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粤西湛江港海底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9月23日至10月5日对湛江港海洋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样品20个,采用王水-氢氟酸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样品中的金属元素As、Cd、Co、Cr、Cu、Ni、Pb、Zn、Al、Ca、Fe、Mg和Mn。结果发现,湛江港大多数区域的沉积物未受污染,但霞山区港务局码头附近海域受到Cd、Cu和Pb的轻度污染,特呈岛养殖区也受到Cu的轻度污染。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Al、Cd、Co、Cr、Cu、Fe、Ni、Pb和Zn主要通过陆源输入进入近岸水域的沉积相中,Ca、As、Mg和Mn主要通过海洋环境中水相和沉积相的相互作用进入沉积相中。结合其它调查结果认为,湛江港的Cd污染在水相、沉积相和生物相中均已存在,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3年01月(冬季)和2013年06月(夏季)的调查数据对湛江港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铜、锌、铅、镉、砷和汞)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呈现岸边海域高于深海海域,东海岛北面海域高于东面海域;对比冬季和夏季的调查结果,调查海域海水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夏季高于冬季。用单项污染指数对海水中的重金属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冬、夏两季海水中的Pb污染较明显,Cu和Zn轻度污染,其余元素(Cd,As和Hg)均未超过相应的国家海水水质标准限值,夏季重金属污染指数高于冬季,可能与陆源重金属污染物入海的影响有关;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均低于相应的标准限值,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良好。采用瑞典科学家H覿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较轻,生态危害程度HgAsCdPbCuZn。  相似文献   
4.
溢油污染对湛江生态和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湛江市的海洋产业结构及港口概况,对湛江港溢油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溢油污染给湛江的生态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湛江溢油的防治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江蓠(Gratilaria)是一种经济海藻,是制造琼胶的重要原料。细基江篱(G.tenuistipitata)是优良的栽培品种。我们在1984年春节前后,用两个月的时间,在广东省湛江港进行了潮间带浮筏式栽培细基江篱试验。收获时藻体长达80厘米以上,获得了平均亩产191公斤的干品,达每公顷2.8吨以上的高产。这种栽培方法是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湛江港近海19种代表性的经济鱼类和甲壳类、头足类、双壳类等经济水产品的肌肉或可食部分6种重金属(Cu,Pb,Zn,Cd,Cr和Ni)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还测定了部分鱼样的内脏、鳃、皮肤、骨骼等组织器官中的重金属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在不同种类水产品或鱼类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不同;除甲壳类的Pb含量外,其余经济水产品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鱼类的Pb含量、甲壳类和双壳类的Pb,Cd,Ni和Zn含量则高于“人体消费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7.
李春初 《热带地理》2013,33(5):636-639
湛江港(湾)的成因提出如下假说:1)第四纪晚更新世时期,湛江地区可能发生过一次天体撞击地球的突变事件,撞击地点在麻斜海;2)从撞击坑中升起的大量尘烟被风向北吹送,在湛江港(湾)以北地区沉落下来,形成了面积颇广、厚约50 cm的风成黄土层;3)受此撞击事件影响,南三岛分裂成3个小岛,还诱发了周边的火山活动;4)湛江港(湾)上端伸入陆地的溺谷湾区域,出现“X”形裂痕,该裂痕在其后的低海面时期,遭受地表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加深、拓宽,再于冰后期海侵时成为溺谷湾。以上猜想,主要依据对以下3方面的现象及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得出:一是湛江以北大面积、铺天盖地而来的风成黄土源于何处;二是麻斜海象是一个“坑”,坑中物质及其周边环境有一些异常;三是湛江溺谷湾发育的基础像一条裂谷。  相似文献   
8.
湛江港海水中总锌、总铬的含量变化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湛江港海水中总锌(Zn)、总铬(Cr)的含量进行为期1年4个航次(春、夏、秋、冬)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湛江港海水中总锌、总铬含量较低,年平均含量分别为1.42×10-2mg/L、2.65×10-2mg/L,其污染指数也较小,分别为0.284、0.265;但各季度海水中总锌、总铬平均含量变化趋势不同:总锌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总铬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最后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湛江港海水中总锌、总铬含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湛江港海水中的总锌、总铬含量分别低于国家二、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规定的限值,符合《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规定的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湛江港、雷州湾的地理环境、气候、海岸水文、水化、水产资源等基本情况,介绍了鱼、虾、贝、藻的生产历史和现状,提出了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湛江港浮游植物与赤潮植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于1987年8月在湛江港设13个点采样。鉴定表明,共有浮游植物37属94种和变种;优势种类有中肋骨条藻、日本星杆藻、佛氏海毛藻等。湛江港浮游植物密度较高,港内外平均达1.3×104cell/L和7.3×105cell/L。经单项营养指数和营养状态结合指数分析表明,除两个点无机氮浓度略超标外,所有站位均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调查期间,共发现赤潮生物31种,其中主要有中肋骨条藻、日本星杯藻、佛氏海毛藻、尖刺菱形藻和夜光藻等,中肋骨条漠和日本星杆藻曾形成水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