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8篇
海洋学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
介绍潘敏求教授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痛(BCP)的临证经验。潘教授认为BCP以阳虚寒凝证居多,其基于《黄帝内经》阴阳理论,形成对于本病“阳化不足,阴成太过”的基本病机观,临床上常使用“桂枝-连翘”药对代替阳和汤治疗,寒温并用,去性存用,达到调和阴阳、内驱癌毒止痛的目的。在临证施治中,强调结合三焦生理及阳气化生宣发等特性,补阳温阳无忘通阳运阳,同时注重阴阳互根互用,阴阳调和之度,阴平阳密之要。  相似文献   
3.
介绍国医大师潘敏求教授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临证经验。潘教授认为放射性肺损伤病位在肺,以气阴耗伤、瘀毒壅肺为基本病机,多辨为气阴亏虚、瘀毒内结证,临床治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为主。潘教授临床多以经验方肺复方配合经方加减治疗,并注重分期论治,放疗过程中易损伤脾、肾二脏,故其临证亦强调健脾益肾,并认为热毒贯穿疾病始终,整个病程可适当加以活血化瘀、清热凉血等药物,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潘敏求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潘教授治疗胃癌的医案,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证型、证素、药物及组方规律等数据挖掘,归纳总结其辨治规律。结果:纳入的123则病案共涉及13种证型,拆分后得到实性病机证素6个,虚性病机证素4个,病位证素 4个,病机证素以气郁、气虚为主,病位证素以胃脘、脾为主。200首方剂中,共包含中药142味,多药性平、温,药味甘、苦、辛,归脾、肺、肝经;通过药物关联分析得到17对关联药物,通过聚类分析得到4类核心药物组合,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由甘草、白术、茯苓、黄芪等12味药物组成的治疗胃癌核心药物网络。结论:潘敏求教授认为胃癌病机为脾胃虚弱,临证组方注重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清热解毒等药物的运用,擅长攻补兼施,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介绍国医大师潘敏求教授治疗肺结节的经验。潘教授将肺结节的病因病机总结为虚、痰、瘀、毒,临证注重辨病、辨质论治、辨证论治三者结合,其中,偏颇体质以倦(白+光)质、腻滞质、热燥质多见,有症状患者证候以肺脾气虚、肺肾两虚、气阴两虚、痰湿蕴肺、瘀血阻滞、热毒内结为主,治疗采用香砂六君子汤、百合固金汤、金匮肾气丸、六君子汤合二陈汤、桃红四物汤等经方加减。其提出,肺结节证候多兼杂,故当以辨证为主,灵活配伍,针对病灶提早干预,调治患者偏颇体质、改善肺结节微环境、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6.
介绍潘敏求教授治疗放射性食管炎的经验。潘教授采用中医药辨治放射性食管炎,认为其基本病机为热结津亏,气阴两虚,痰瘀互结,主张以补气生津、清热解毒、祛瘀化痰之法治疗,并在临床上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以金石清解方加减灵活运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稳定病情,并嘱患者勿必未病先防,调摄饮食。  相似文献   
7.
介绍潘敏求教授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潘教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此类患者阴阳失和,多属肝肾亏虚、瘀毒内结之证,故提出“调和阴阳”的总治则及“疏肝补肾、化瘀解毒”的治法,常予六味地黄丸、二仙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随症加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总结全国名中医潘敏求教授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经验。潘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胰,实系脾胃,与肝、胆、肾相关,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湿热蕴结、瘀毒内结。临床将其辨证分为湿浊阻遏、肝郁蕴热、气血瘀滞、气血亏虚四型,分别予以茵陈五苓散加减、柴胡疏肝散加减、膈下逐瘀汤加减、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并注重分阶段论治,早期为邪气偏盛阶段,以攻毒为主;中期为邪盛正虚阶段,宜攻补兼施;晚期为正气亏虚阶段,宜补养脾肾,改善体质。临床创制经验方莪术大黄汤内服,并配合三王止痛膏外敷,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9.
总结潘敏求教授运用肺复方治疗肺癌的经验。潘教授认为,肺癌患者多有“气阴两虚,邪毒蕴郁”的病机特点,其充分实践“补益攻伐相间而进”的治疗思想,并提出“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治则,拟中药复方肺复方,提倡肺脾肾三脏同治,重视脏腑间及舌象、脉象与预后之间的联系,依据患者在临床是否接受手术、放化疗,是否转移,是否合并其他部位癌症等情况随症加减,获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介绍国医大师潘敏求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的经验。潘教授认为慢性乙肝的病位在肝,与脾胃、胆、三焦密切相关,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畅、正虚体弱等导致肝郁脾虚、湿毒内蕴,从而病情缠绵,迁延不愈,并以郁、毒、虚概括其基本病机,其中肝郁贯穿慢性乙肝的始终。潘教授根据这一基本病机确立了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扶正补虚的基本治法,治疗上祛邪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扶正以补益先天后天、扶助阳气为主,并以经验方肝复方为基础方,根据疾病阶段灵活用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