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汉末魏晋时期瘟疫流行,晋代道教医家葛洪提出了瘟疫“毒邪”“疠气”病因说,并将“毒”与多种传染性疾病相联系,拓宽了疫病的内涵;同时创特异症或征、病因、实验、流行病学诊断模式;提出了养生强体、消毒隔离、针灸、药物等一系列防治措施,强调药物防治当循日辨治、辨病论治、辨证论治相结合,倡综合防治,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防治疫病的经验,为温病及疫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疫灾是人类灾害链网中的顶级灾害。利用历史疫灾史料,建立疫灾时间序列,使用历史断面分析、因子相关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过去2720年疫灾流行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疫灾流行的频度和强度有长期上升趋势,温暖期形成疫灾低谷,寒冷期形成疫灾高峰。② 中国疫灾流行总体以夏、秋季为主,但有阶段性差异,15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疫病种类增多,疫灾频度提高,疫灾的季节性差异逐渐不显著。③ 中国疫灾波动周期主要有620~610 a、320~310 a、230~220 a、170 a、90 a等,它们大都是12 a或11.2 a的倍数,反映了“十二地支”周期的存在和太阳黑子活动对疫灾周期的重大影响。④ 过去近3000年里,中国累积的疫灾广泛度为93.51%,疫灾厚度达16.86层,东南半壁的疫灾比西北半壁的频繁得多、严重得多。⑤ 中国疫灾区域拓展与土地开发同步,疫灾重心变迁受经济重心的牵引,南宋以前由北向南迁移,南宋以后由东向西迁移;外来疫病输入对疫灾分布格局产生重大影响。⑥ 疫灾流行既是自然生态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疫灾时空分布变迁反映人地关系变迁,人口稠密区、交通沿线区、都城周边区、自然疫源区、灾害频发区都是疫灾多发区。⑦ 地理环境分异奠定疫灾空间分异,高温、高湿、低海拔地区疫灾易于流行;自然灾害对疫灾具有诱发作用,灾害频繁区也是疫灾频发区,灾害频繁期也是疫灾频繁期;气候变迁影响疫灾波动,寒冷期疫灾多发,温暖期疫灾少发;人口增加带来的土地开发和人地关系紧张,加剧疫灾的流行;疫灾与战争如影随形,战乱频繁期也是疫灾频繁期。  相似文献   
3.
王晓伟  李孜沫 《热带地理》2015,35(2):186-192
以CNKI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为文献获取平台,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分析了中国瘟疫研究的现状和进展。结果表明:过去60年间,在学科领域方面,研究内容涉及的学科领域越来越广,已涉及12大学科门类;其中以历史学领域研究上升速度最快,学科之间差距悬殊。在研究时间方面,研究时段以现代为主;时间维度以断代史为主,自古及今的“大历史观”研究相对较少,总比不足1.0%。在研究区域方面,研究区域重视全国范围和国外地区的研究;研究深度已涉及村镇尺度的研究;国内省区研究空间差异显著,研究热点区―冷点区呈东部沿海向内陆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4.
树龄可以调节树轮-气候的响应关系,厘清不同树龄的树轮气候响应特征有助于更好地解译树轮中的气候信号,而目前在湿热地区的相关研究还相对不足。运用树轮气候学方法,研究了福州鼓山地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不同年龄组树木径向生长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龄组的马尾松均受到了6—7月份的高温干旱胁迫的影响,幼龄树和中龄树则更易受到冬季低温的胁迫;(2)老龄树对降水量响应的敏感性更高,但不同龄级树木的轮宽年表都与月降水在高频变化上存在相关性。进一步研究马尾松年轮宽度年表所反映的气候历史与历史时期人口波动与疫病爆发的关联,发现气候变化是造成清代福建省人口波动、疫病爆发的重要因素。如清代福建省的人口在1863至1864年存在骤减的时期,以及1817至1910年间的疫情爆发年份,均对应于夏季干旱或冬季低温的气候状况。  相似文献   
5.
《海洋世界》2009,(3):9-9
蜜蜂是人类的朋友,我们1/3的食物是仰仗蜜蜂的授粉过程才获得的。现在,世界上的蜜蜂却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去年,英国和美国报道说他们的蜜蜂数量减少了1/3;意大利的情况更糟糕,几乎减少了1/2:  相似文献   
6.
也许,由于“非典”的出现,人类又有了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穿过长长的时间隧道,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在人类历史的征途上,总是伴随着与传染病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斗争。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人类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已处于上风。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征服新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7.
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龚胜生 《地理学报》2003,58(6):870-878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度,在770BC~AD1911年间,平均每四年就有一年发生疫灾。中国疫灾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寒冷期往往为疫灾频繁期,温暖期往往为疫灾稀少期,气候越寒冷,疫灾越频繁,寒冷期越长,疫灾频繁期也越长;3~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寒冷期形成了第一个疫灾高峰,14~19世纪的明清小冰期形成了第二个疫灾高峰;3000年来,随着气候的趋干趋冷,中国疫灾频度也呈长期上升趋势。中国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京畿地区、人口稠密地区、自然疫源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区为疫灾多发区。区域开发过程和地表人文化过程对疫灾分布变迁趋势有重大影响,3000年来,中国疫灾分布区域有从黄河中下游向外扩展的趋势,重心区域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