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52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地下水中硼溴碘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地下水中B、Br、I的方法。选定φ=2%(体积分数)的稀NH3.H2O介质消除的记忆效应。采用干扰较少的10B和79Br同位素。B、Br、I在0~10 000 ng/m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10B 0.176 ng/mL,79Br 0.876ng/mL,127I 0.132 ng/mL;精密度(RSD,n=12)为10B 2.86%,79Br 3.36%,127I 2.69%;10B的阶梯加标回收率为94.6%~101.5%,79Br为98.3%~104.9%,127I为96.5%~102.0%。  相似文献   
2.
土壤酶对碘离子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批式试验法研究了微生物、葡萄糖氧化酶、脲酶、纤维素酶及其催化底物葡萄糖、尿素和纤维素对Ⅰ-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能显著提高Ⅰ-吸附量,但葡萄糖氧化酶、脲酶、纤维素酶及葡萄糖、尿素和纤维素对Ⅰ-吸附并无促进作用.葡萄糖氧化酶及葡萄糖含量在小于100 mg/L时对Ⅰ-吸附无影响,1000 mg/L时与Ⅰ-呈竞争吸附;脲酶及尿素随浓度增大,对Ⅰ-吸附的抑制作用变得明显;1~1000 mg/L范围内,纤维素酶和纤维素对Ⅰ-吸附没有影响;但葡萄糖氧化酶和葡萄糖生成的中间产物可促进土壤对Ⅰ-的吸附.平衡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随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有机质浓度越大,降低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海洋沉积物中碘的早期成岩再迁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程先豪 《海洋学报》1993,15(4):56-63
本文在笔者多年的南大洋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从的相态变化着手,结合其他沉积地球化学参数,讨论了以南大洋区域为主的海洋沉积物中的早期成岩再迁移过程。结果表明,的早期成岩迁移过程并不像过去常认为的那样几乎完全由有机质控制。在研究区域的陆架和半深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吸附相和氧化物结合相平均分别可占23%和32%。表层沉积物I/Corg.值除与沉积有机的沉降条件有关外,还取决于沉积柱深处向上扩散的强度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条件。实验结果亦证实了氧化物结合相和吸附相在沉积柱中的再迁移可导致I/Corg.值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现象。进一步的计算表明,沉积柱深处往上扩散的通量与海水中沉积的通量处于同一数量级水平,这可能是沉积岩贫的重要原因。基于上述讨论和计算结果,笔者提出了海洋沉积物中的早期成岩再迁移模式。  相似文献   
4.
报道一种新的有效催化剂--钒盐和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四溴邻苯二甲酸酐的方法。探讨催化剂的组成配比、用量、温度及废酸循环使用等因素对合成方法的影响。该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和常用的-铁催化剂相同,适用于四溴邻苯二甲酸酐的合成。  相似文献   
5.
6.
3种海带新品系含碘量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50年代起 ,我国海带养殖业迅速发展 ,从北到南广泛开展了人工养殖。70年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曾做过高海带新品系的培育工作 ,培育出两个既高产、含量又高的新品种860和117。但在长期推广过程中 ,这些品系的优良性状都不同程度地有所退化。因此 ,重新筛选、培育具有优良形态性状和高含量的海带品系 ,已成为一个较为迫切的问题。1材料和方法1.1实验材料作者对生长于青岛太平角海区的3个品系的海带进行了筛选 ,它们是SD2 8,82J L.g.,AD 2 8 2,其中前两种是较纯的品系 ,…  相似文献   
7.
4-碘苯氧乙酸在海带夏苗培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4-苯氧乙酸(4-IPOAA)在海带夏苗培育中应用的试验结果。4-IPOAA对海带配子体和幼孢子体的生长发育有着明显的形响,高剂量的4-IPOAA(500mg/L)对配子体的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解除4-IPOAA对配子体的抑制,配子体在短期内即能正常排卵、排精并受精形成孢子体,低浓度的4-IPOAA(25mg/L以下)能促进幼孢子体的生长。这项试验结果表明,有可能利用4-IPOAA对配子体的抑制特性,来改进目前所采用的低温、自然光条件下培育海带夏苗的工艺。作者建议把海带夏苗培育工艺改为以下步骤:(1)在常温下采苗;(2)在18℃以下水温条件下培育配子体;(3)在配子体成熟前用4-IPOAA处理,使其停止发育,在较高水温(20℃左右)条件下静水培养被抑制的配子体,(4)在计划夏苗出库前40—50天,解除4-IPOAA对配子体的抑制,恢复最适条件下流水培育,(5)肉眼见苗后及时下海暂养。  相似文献   
8.
江茹 《海洋信息》2002,(4):31-31
最近,由欧盟(则资助的研究项目(Parforce)研究人员发现了海洋藻类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项目研究人员发现,从海洋藻类及浮游生物释放的蒸汽,在海面上浓缩,形成对抗地球变暖的悬浮微粒。此悬浮微粒对地球气候变化及降  相似文献   
9.
在山东省德州市首次探明国内稀有含饮用用天然矿泉水--“中华泉”,研究表明,矿泉水是在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构造背景和弱碱氧化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条件下,地下水与含水介南长期水-岩反应中经溶滤形成的,矿泉水水量丰富,水质优良,为含水苏打型矿泉水,但氟含量偏讥;为合理开发这一富足资源,可选用电渗析,倾析方法降低氟含量,并将其作为规模化含矿泉水生产的技术工艺。  相似文献   
10.
孙大鹏 《盐湖研究》2006,14(2):7-16
根据国内外大量实际资料,从的分布情况及其所处的地质条件,结合石油和天然气形成过程、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点,探讨高卤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的找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