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42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562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363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evitus data, the climatic states of the warm pool in the Indian Ocean (WPIO) and in the Pacific Ocean (WPPO) are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WPIO has a relatively smaller area, a shallower bottom and a slightly lower seawater temperature than those of WPPO. The horizontal area at different depths, volumes, central positions, and bottom depths of both WPIO and WPPO show quite apparent signals of seasonal variation. The maximum amplitude of WPIO surface area‘s seasonal variation is 58% larger over the annual mean value. WPIO‘s maximum volume variation amplitude is 66% larger over the annual mean value. The maximum variation amplitudes of the surface area and volume of WPPO are 20.9% and 20.6% larger over the annual mean value respectively. WPIO and WPPO show differ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mainly due to the different wind fields and restriction of ocean basin geometry. For instance, seasonal northern displacement of WPIO is, to some extent, constrained by the basin of the Indian Ocean, while WPPO moves relatively freely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The influence of WPIO and WPPO over the atmospheric motion must be quite different.  相似文献   
2.
根据1986—1990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8个航次合作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1987年10月赤道中西太平洋165°E(10°N-6°S)次表层水形成溶解氧最大值的原因。1986-1987年E1Nino衰退时期,该海域赤道附近在E1Nino强盛时期下沉的次表层水开始回升,短时期内形成了类似于中、高纬度海域的理化环境,使浮游生物在混合层内聚集生长,最终导致溶解氧含量在次表层出现最大值和过饱和含量。  相似文献   
3.
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热带西太平洋卫星云图资料及流场特征分析,讨论了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的演变特征和形成机理。提出SPCZ是反映西太暖池同东太冷舌海气耦合系统以及暖池大气同相邻陆区大气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在12~2月的热带西太平洋上的NW/SE辐合带,其形成原因主要应归因于西太暖池本身,以及暖池与东太赤道冷水舌强度与相对位置改变引发的Walker环流位置与走向的变动,另外,新几内亚岛及澳洲大陆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太平洋暖池变异及其对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区(0°~16°N,125°~145°E)上层海洋的变化特征以及与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垂向温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尤其在次表层(120~200m)的变化最为明显.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明显早于西太平洋次表层的海温异常.分析发现,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温异常是导致整个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变异的关键区,当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加强时,3~4个月后西太平洋海温场出现大范围的冷暖异常.  相似文献   
5.
6.
富钴结壳分布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我国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底两个海山获得的富钴结壳资料进行分形研究后发现,富钴结壳的分布具有变维分形分布的特点,结壳丰度呈二阶累计和分形分布,结壳厚度呈多阶不定累计和分形分布,通过计算得到了它们各自的分维数,进而对两个海山的结壳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7.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已经观测到了东亚和西太平洋的瞬时构造运动。为了这个目的,已经在这个区域建立了一个连续跟踪网络,即西太平洋GPS整体网络(WING)。从各个观测点观测到的速度来看,像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一样的大洋板块总体上作为一个刚性板块运动,而大陆板块变形强烈。通过在冲鸟岛和其他岛屿的GPS观测速度估算出菲律宾海板块的欧拉矢量。为了得出更详细的东亚速度场,许多出版的速度场数据被利用,为了使它们与普通观测点的数据一致而使用最少二乘指向。结果很清楚的表明印度大陆向欧亚大陆发生碰撞。而且证明在西藏北部速度场发生强烈的弯曲说明侵入的岩石圈向东挤出。这个碰撞的效应甚至更向东影响到韩国和日本。日本地理调查所近来建立了一个由大约1000个GPS永久观测点组成的全国性高密度观测网络。从这个网络获得的速度场清楚地描述了周围板块的运动方向。  相似文献   
8.
9.
本文采用1985年12月12日至1986年2月8日“向阳红14”号调查船在太平洋调查所获海洋水文气象资料,计算了四种热交换量。结果表明:海-气热输送与天气系统和海洋水文条件关系密切。冬季,在各种天气系统条件下西太平洋及中太平洋的大气主要是从海洋得到热量,其中以黑潮流经的海域最为明显,而热交换的方式主要是海洋以潜热的形式把热量输送给大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热带西太平洋7个岛屿测站为代表,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纬向风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埃尔尼诺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埃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发生前后,热带西太平洋低、高层纬向风具有不同的特征,低层纬向风与滞后1~6个月的南方涛动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该地区纬向风异常在太平洋低纬地区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