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7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象山港、三门湾软相潮间带底栖动物数量的水平分布与港湾的屏蔽性程度有一定的关系,生物量是三门湾(180.95g/m2)高于象山港(94.47g/m2),生物密度是象山港(816个/m2)高于三门湾(347个/m2)。决定所面生物数量变化的主要底栖动物种类数随着港湾屏蔽性程度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生物数量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潮汐作用的影响,以中潮区为最高。生物量以6月份最大,密度是4月份最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0010号台风“碧利斯”影响期间及其随后的恢复期中,厦门港湾中九龙江口和西港海域站表层海水总溶解砷(TDIAs)、As^3 含量和As^3 /As^5 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两站TDIAs和As^5 含量均比非台风时期呈数倍增加,经10d后仍未恢复到非台风时的水平。As^3 含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波动较大。文中还对观测期间影响溶解无机砷含量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应用六氯化苯测年法对厦门港现代沉积速率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芯柱样用静力岩芯采样器于1986年采自福建省厦门港一九龙江口海域。通过对这些岩芯柱样中六氯化苯(BHC)的垂直分布状况和生物扰动类型的分析,应用 S_R=D_(BHC-D_(mix)/Y的计算模式,获得了这些岩芯的现代沉积速率数据。将这些数据、方法与原理完全不同的~(210)Pb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同岩芯测年数据比较,其结果在数据和数量级上有一定可比性。初步认为,再经进一步探索和改进,BHC测年法有可能应用于近岸河口港湾几十年来现代沉积速率的测定而与其它测年法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4.
粤西湛江港海底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9月23日至10月5日对湛江港海洋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样品20个,采用王水-氢氟酸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样品中的金属元素As、Cd、Co、Cr、Cu、Ni、Pb、Zn、Al、Ca、Fe、Mg和Mn。结果发现,湛江港大多数区域的沉积物未受污染,但霞山区港务局码头附近海域受到Cd、Cu和Pb的轻度污染,特呈岛养殖区也受到Cu的轻度污染。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Al、Cd、Co、Cr、Cu、Fe、Ni、Pb和Zn主要通过陆源输入进入近岸水域的沉积相中,Ca、As、Mg和Mn主要通过海洋环境中水相和沉积相的相互作用进入沉积相中。结合其它调查结果认为,湛江港的Cd污染在水相、沉积相和生物相中均已存在,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9810号台风期间厦门近岸海域磷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8年10号台风期间及台风解除后一周内,对九龙江口和西海域表层水中总磷(TP)、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有机磷(DOP)、颗粒态磷(PP)、颗粒态无机磷(PIP)和颗粒态有机磷(POP)进行了为期9d(10月26日至11月3日)的现场观测。根据观测结果,讨论了台风对上述各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的影响,认为台风伴随的增水、入海径流量的骤增和底质再悬浮的加剧导致表层水体中各形态磷含量的短期增加。  相似文献   
6.
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大型底栖生物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前(2011年)、建设中(2012年)、建设后(2013年)对象山港全港区、邻近区、示范区11个站位,进行5个航次调查所获得的大型底栖生物的资料,对比分析建设前后大型底栖生物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59种,建设后建设中建设前,优势种变化明显。大型底栖生物密度、生物量表现为:建设前建设中建设后;建设中建设后建设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均表现为:建设前建设后建设中,均匀度指数J则表现为建设中建设后建设前。多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建设前后,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栖息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群落聚类及n MDS排序分析,建设前后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双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同时表明,群落建设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检验R=0.215,P=0.004)。SIMPER分析,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平均相似性建设前建设后建设中。根据调查站位的数据作出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表明,建设中大型底栖生物受到了强烈的干扰,人工鱼礁投放、大型海藻移植、增殖放流会对其周围海域产生影响,但建设后扰动消失,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带来的扰动逐渐减小,并围绕鱼礁群逐渐形成新的人工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7.
This work attempts to characterize metallic elements associated with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on a dry deposition plate, a TE-PUF high-volume air sampler and a universal air sampler. Dry deposition fluxes of particulates and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fine (PM2.5) and coarse (PM2.5–10) particulate matters were collected at Taichung harbor sampling sites from August 2004 to January 2005. Chemical analyses of metallic elements were made using a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 coupled with hollow cathode lamps. Concentrations of metal elements in the forms of coarse particles and fine particles as well as the coarse/fine particulate ratios were presented.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correlation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enrichment factor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identify possible emission sources at the sampling sites. Metallic elements of Cu, Zn, Pb, Cr, Ni and Mg had higher EFcrust ratios in winter and spring than in summer and autumn. Diurnal and nocturnal variations of metallic 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fine and coarse particles we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
Benthic community responses to thin-layer disposal of dredged material were assessed at three sites in Mississippi Sound, USA. Community composition differed between disposal and reference sites (ANOSIM) for each disposal event. Oweniid sand worms, Amphinomid fire worms, and brittle stars (Ophiuriodea)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community distinctions between disposal and reference sites (SIMPER), with higher abundances at the disposal sites. Total infaunal abundance was similar to pre-disposal and reference conditions within 3-10 months of thin-layer disposal. Distinctions in community composition between disposal and reference sites (nMDS) persisted throughout the 16-month study period, but were less pronounced at the site where sediment composition was unchanged by disposal. Size distributions of some taxa (e.g., gastropod and hemichordate) suggest adults recolonized the newly deposited sediments either through vertical migration or lateral immigration from adjacent areas. Thin-layer disposal offers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open-water disposal practices and warrants further exploration for other areas with deeper bathymetries and different hydrodynamic regimes.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洋山深水港区海域2010~2013年6个航次秋、冬季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析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总体含量较低,空间分布较为均匀,Hg、Zn、Pb、Cd含量秋季明显高于冬季,As、Cu含量的季节性波动较小,用因子分析法研究该海域重金属来源,发现陆源工业、船舶航运排污以及有机质降解是研究海域Pb、Cd、Zn的主要来源;农业污染、码头货物装卸残留及建筑垃圾支配着Cu、As、Hg的来源。SQG-Q生态风险评价表明研究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均存在中、低度的生态风险,秋季的生态风险高于冬季,Hg和Cu是主要生态风险因子;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基本不受Hg、As、Zn、Pb的污染;Cd、Cu以轻度污染为主,部分站位属于偏中度污染,6种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为:CdCuPbZnHgAs。因子综合得分评价表明,重金属污染相对严重的站位依次为5号、4号及3号站位。但总体看来洋山深水港区附近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属于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海啸波特征作为表征海啸潜在破坏性的参数指标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针对近场极端海啸事件造成的灾害来说,这种表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然而总结分析历史海啸事件造成的损失发现:在远场近岸及港湾系统中,海啸诱导的强流却是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陆架或港湾振荡导致海啸波幅快速升降诱发强流,可能促使港工设施受到威胁及损害,进而对海啸预警服务及海事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全面理解与评估海啸在港湾中诱发的灾害特征,探索港湾中海啸流的数值模拟方法,发展针对港湾尺度的海啸预警服务指导产品尤为迫切.受限于海啸流验证数据的缺乏及准确模拟海啸流技术方法的诸多不确定性,大部分海啸数值模拟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水位特征的研究及验证,可能导致对港湾中海啸灾害危险性认识的曲解与低估.本研究基于非线性浅水方程,针对夏威夷群岛三个典型港湾建立了精细化海啸数值模型(空间分辨率达到10 m),并联合有限断层破裂模型计算分析了日本东北地震海啸在三个港湾及其邻近区域的海啸特征,波、流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精细化的海啸港湾模型模拟结果可信.模拟发现港湾中较小的波幅,同样可以产生强流.综合分析日本东北地震海啸波、流特征对输入条件不确定性的响应结果发现:港湾中海啸波-流能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较大,这与港湾系统中海啸波的驻波特性相关;相比海啸波幅空间特征,海啸流特征具有更强的空间敏感性;海啸流时空分布特征对输入条件的不确定性响应比海啸波幅对这些不确定性的响应更强,海啸流的模拟与预报更有挑战性;不确定性对海啸流计算精度的影响会进一步传导放大港湾海啸流危险性的评估及对港工设施产生的应力作用的误差,合理的输入条件对海啸流的精确模拟至关重要.最后,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从海啸波-流特征角度更加全面认识近岸海啸灾害特征,拓展海啸预警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从而为灾害应急管理部门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辅助决策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