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复杂体型高层结构的推覆分析方法和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对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进行了推覆分析研究,并编制了相应的推覆分析计算机程序。为了满足复杂体型高层结构的需要,提出了多种类型的单元,包括梁柱单元、单片墙单元、三垂直杆墙元和简体墙单元,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这些模型具有很好的精度,并且能够搜索到结构反应的全过程,甚至结构的软化阶段。最后对一栋具有复杂体型的高层结构实际工程进行了推覆分析研究,为结构设计提供了实用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考虑高振型影响的结构层间位移能力谱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工程界普遍采用的能力谱分析方法是建立在结构单自由度简化假设基础上,利用结构基本振型来进行能力分析。虽然此简化假设可以为工程界提供一种简便的分析方法,但从其分析效果来看,简化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结构真实地震反应。高振型对结构局部变形的影响在分析结构动力反应特性中是很重要的因素,不应忽略掉。基于上述对现有能力谱分析方法不足之处的考虑,从提高结构能力谱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出发,本文在Chopra能力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根据我国振型分解反应谱思想,在能力谱分析方法中引入了结构高振型的影响分析,并提出了考虑结构高振型影响的结构层间位移能力谱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骤。通过平面框架结构体系的算例分析,说明上述推荐方法在改进能力谱分析精度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底部弱层非规则布置隔震结构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层单元方法,将楼板视为剪切弯曲深梁,用二次位移函数和一次转角函数描述楼面运动。同时建立了平面非规则房屋隔震结构动力反应的计算模型,用反应谱方法和时程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U型和L型底部弱层非规则布置隔震结构的局部变形的基本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4.
高层建筑竖直度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德基 《测绘工程》1998,7(3):50-55
介绍高层建筑施工中竖直度控制的方法;精度估算;分段投测,分段锁定,分段控制,竖直度计算等具体问题,经高层建筑工程验证及部、省级技术鉴定,工程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5.
高层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需同时进行沉降监测、垂直度监测、层高监测,本文根据工程实践,介绍高层建筑物的监测过程,以确保施工质量,可供高层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丹丽  谢强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6):1259-1265
基于3层普通抗震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能力谱法评估了矩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从实验结果中获取能力曲线,并利用在地面特性条件下的各站记录的地震地面运动建立需求曲线。评估结果表明,3层混凝土框架可以抵抗地面条件为1和2的所有地震带A,B,C,D和E的地震荷载;对于地面条件3,混凝土框架在地震带A,B,C和D中的实验结果令人满意;对于地面条件4,混凝土框架只对地震带A和B有效。  相似文献   
7.
为开发北京地铁八王坟车辆段大平台上部空间,层间隔震技术被采用。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和模拟地震动振动台试验,研究了此层间隔震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隔震技术后,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其地震响应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系统的振动微分方程,计算分析了底层框架砖砌体结构滑动隔震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底隔震控制使上部结构的最大振动响应尤其是底层框架的层间位移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An algorithm to calculate direct velocity feedback gain with limited number of sensors is developed in a simple way such that a certain performance index is minimized according to QN control method. If a limited number of velocity outputs can be measured, full velocity responses of the whole structure can be interpolated based on the mode shapes. By defining the performance index function as a combination of the structure's velocity responses and control forces only, feedback gain can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QN control method with the external excitation being taken into account throughout the entire algorithm. Control forces are then regulated by the time‐invariant feedback gain matrix. The effective location of the active control devices for a building structure subjected to intermediate‐storey excitation has been determined to be in the three floors adjacent to the vibration source. Hence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only the optimal placement of sensors is verified. It is shown in this paper that if the dynamic behaviour of the structure is well described by a mathematical model, sufficient response reduction effect can be achieved according to the new DVFC algorithm, and the degradation of control performance due to time delay can also be verified.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核心筒抗震性能水准及其指标限值,完成了3个核心筒拟静力试验,记录了损伤过程及对应的层间位移角。在现有核心筒研究成果及国内外规范的基础上,将核心筒的抗震性能水准划分为4个等级,并给出了相应的宏观描述。通过总结相关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层间位移角限制过于严格,考虑到结构带裂缝工作,层间位移角限制过严会增加建筑成本,并导致结构自重增加而不利于抗震,故建议适当放宽核心筒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分别给出框架-核心筒及筒中筒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建议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