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36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e present the most complete multiwavelength coverage of any dwarf nova outburst: simultaneous optical, Extreme Ultraviolet Explorer and 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 observations of SS Cygni throughout a narrow asymmetric outburst. Our data show that the high-energy outburst begins in the X-ray waveband 0.9–1.4 d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optical rise and 0.6 d before the extreme-ultraviolet rise. The X-ray flux drops suddenly, immediately before the extreme-ultraviolet flux rise, supporting the view that both components arise in the boundary layer between the accretion disc and white dwarf surface. The early rise of the X-ray flux shows that the propagation time of the outburst heating wave may have been previously overestimated.
The transitions between X-ray and extreme-ultraviolet dominated emission are accompanied by intense variability in the X-ray flux, with time-scales of minutes. As detailed by Mauche & Robinson, dwarf nova oscillations are detected throughout the extreme-ultraviolet outburst, but we find they are absent from the X-ray light curve.
X-ray and extreme-ultraviolet luminosities imply accretion rates of  3 × 1015 g s−1  in quiescence,  1 × 1016 g s−1  when the boundary layer becomes optically thick, and  ∼1018 g s−1  at the peak of the outburst. The quiescent accretion rate is two and a half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predicted by the standard disc instability model, and we suggest this may be because the inner accretion disc in SS Cyg is in a permanent outburst state.  相似文献   
2.
3.
4.
从市政设施安全运行的角度出发,本文运用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研究基于433MHz频段的市政设施智能感知系统,实现对市政设施的实时监控、智能感知。该研究可为保证市政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台阵记录到的极远震事件,通过SS前驱波震相研究,获得了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东段及邻区下方410 km和660 km间断面的埋深和起伏形态特征.为增强对SS前驱波震相的识别,我们采用了时差校正和共反射点叠加分析.叠加结果显示,毗邻阿留...  相似文献   
6.
中国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合成SH波理论地震图的方法,利用SS-S走时和SS波波形资料,研究了我国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初步结果表明,我国大陆上地幔可以分成两个独立不同的速度结构模型:一是青藏高原;另一是中国大陆东部。两部分均存在剪切波低速层,但埋藏深度不同,高原部分是100km,东部地区是60km,两部分的差异大约在350km以下趋于消失。在405km和660km深处存在剪切波的速度间断面。400km以下青藏高原和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剪切波的速度结构与北美洲、北大西洋西部、欧洲、阿尔卑斯带地区的结构一致,说明在这几个地区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在400km以下很小。  相似文献   
7.
南三河沉管是鉴江供水枢纽工程中的一处跨海管道工程,管道基槽开挖会对周围海域水质产生影响。基于建立的二维非稳态水环境数学模型,利用同步水文水质监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并反演得到SS源强浓度,继而预测施工期SS对海域水环境的影响范围及程度。结果表明:距基槽中心50 m范围的SS源强浓度达到70 mg/L;SS会对基槽中心线上下游各700 m范围内的水域产生影响(增量≥10 mg/L),影响程度以挖槽为中心线向两侧递减。  相似文献   
8.
进动不规则性对SS433短周期现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考虑进动不规则性,采用改进的阻尼正弦模型来计算SS433短周期变化的振幅、周期和多普勒频移残差分布轮廓的理论曲线,并将此曲线和残差分布轮廓作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进动不规则性情形下,短周期变化的周期没有变化,振幅有微小变化;(2)理论曲线和残差分布轮廓吻合较好,这说明残差分布轮廓与进动不规则性有关;(3)短周期现象中的拍仍然存在,只不过受到不同程度的畸变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马保松  张雅春 《岩土工程技术》2006,20(5):229-232,259
曲线顶管施工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和应用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总结了国际上常用的曲线顶管施工技术,分别以SS MOLE和Ultimate Method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工法为例介绍了曲线顶管技术的地层适应性、适用管道直径、应用领域和所能达到的最小曲率半径。对曲线顶管施工中顶进力计算这一重点和难点,给出了曲线顶管顶推力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了曲线段顶推力计算公式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