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口九段沙岸滩的短周期地貌动力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5~10月(洪季)长江口九段沙上沙两固定断面的逐月滩面高程测量及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尤其是应用"碧利斯"台风前后的实测水文地貌资料,结合同期表层悬沙浓度的逐日观测资料,开展了九段沙岸滩地貌动力过程及沉积物对台风响应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江口九段沙上沙东南岸滩演变表现为"岸冲滩淤"的变化规律,即堤岸呈现冲蚀,潮滩在冲淤变化中总体趋于淤积.2006年"碧利斯"台风期间,九段沙上沙波高达2.56 m,增水1 m多,强浪伴随增水,导致滩面平均蚀低6.4 cm,最大蚀深为20.2 cm.台风作用造成滩面冲刷,沉积物粗化,台风过后滩面迅速回淤,粒径变细.这充分表明,暴风浪是引起九段沙上沙岸滩及其沉积物短期突变的重要动力因素.河口潮滩冲淤对流域水沙变化有较敏感响应,长江来水来沙变化是制约潮滩季节性冲淤演化的重要因子.岸滩短期变化主要原因在于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的联合作用.由于潮流和潮位位相不一致,造成涨潮流携高含沙量水体上滩落淤,落潮流携低含沙量滩水归槽,涨潮输沙淤滩被波浪刷滩所掩盖,如此往复,潮滩淤积.最后分析了上沙抛石堤的护岸保滩作用及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加固措施.现有的上沙抛石堤能防御常浪冲刷,受台风浪袭击时仅能抵御堤岸蚀退,石堤自身的毁坏难以避免,需经常修护;在潮沟口应设涵洞;基于台风浪的巨大能量,抛石堤块石需增大增重.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口湿地的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印度河扇更新世发育的沉积物波结构复杂、形态多样,其形成过程的认识程度低。本次研究通过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和地震解释技术,研究了印度河扇沉积物波的波长、形态、波峰变化等形态特征;阐述了沉积物波与沉积物变形特征的差异、识别了两者的区分标志;总结了水道堤岸斜坡和区域斜坡上沉积物波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沉积物波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分析了沉积物波的形成过程,并建立了印度河扇沉积物波的形成模式。研究表明: (1)研究区沉积物波波长平均为486.84 m,最大1473 m;波高在10~60 m之间,平均30 m。(2)沉积物波的形态有对称型和非对称型,其迁移方式有上坡迁移型、加积型和下坡迁移型;沉积物波主要发育在水道堤岸的斜坡上,在区域斜坡上也发育少量的沉积物波,这2种沉积物波波脊的走向差异很大,水道堤岸斜坡上的沉积物波主要分布于水道凹岸堤岸的外侧,距离水道越远其规模(波长、波高)越小,波脊走向近于NE-SW方向,与水道的走向平行或斜交;区域斜坡上的沉积物波波脊的走向多为NW-SE向,平行于区域斜坡的走向,离源区越远规模越大。(3)水道堤岸斜坡上的沉积物波是由水道型浊流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溢出水道的凹岸,在堤岸外侧的斜坡上沉积形成的,堤岸斜坡的角度对沉积物波的发育规模影响不大,浊流的强度和输沙量对其规模影响大;区域斜坡上发育的沉积物波是由顺坡而下的非水道化的浊流沉积形成;滑塌变形造成的起伏地貌以及早期沉积物波的存在,也都影响了后期沉积物波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浅海陆架扇是当前海洋沉积研究的前沿.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钻测井资料,利用地震相分析和沉积动力学方法,研究限定朵体、非限定朵体的构型、沉积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陆架盆地浊流沉积体系发育水道—堤岸复合体、限定朵体和非限定朵体3类沉积单元.(2)浊流沉积体系受陆架盆地地形的影响,早期发育限定朵体,晚期发育水道—堤岸复合体、非限定朵体.(3)浊流在陆架盆地坡脚发生水跃,浊流动力学特征(浊流流速、Fr数)的变化——高速、超临界流在水跃后转换为低速、亚临界流,并伴随着浊流活动的侵蚀和沉积活动,导致了限定朵体向非限定朵体的转化.朵体构型及其演化研究对该地区优质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穆棱河堤岸景观工程为穆棱市2014年重点建设项目。为加快推进该项目建设,市有关部门正紧锣密鼓的进行准备工作。项目位于穆棱市主城区西侧,西与穆棱河相接,北至小清河,南至南环路(规划),总占地面积约42万平方米,南北长约2200米,投资1.7亿元,采用BT合作方式,分二期建设。  相似文献   
5.
深水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形态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海底扇研究及油气勘探中,不断发现一种形态类似曲流河的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其在形态及沉积特征方面与海底扇有较大差异.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重力流的实际研究工作,对该体系的沉积模式及沉积特征等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从沉积环境、流体类型、形态等方面与曲流河进行比较.深水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主要包括水道、...  相似文献   
6.
台湾峡谷中段沉积特征及流体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峡谷、高弯度水道等深水沉积单元中的流体活动方式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次研究利用高分辨地震资料,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对台湾峡谷中段的沉积特征及流体活动方式进行初步探讨.台湾峡谷中段发育内堤岸(inner levee),它成层性好、地层产状倾斜,地震反射特征与峡谷西岸和下覆滑塌体明显不同,内部结构表现为逐级上超的特征,以侧向加积为主.曲流河和深水高弯度水道的点坝均发育于河(水)道拐弯处,由于离心力作用,沉积物在凸岸堆积形成点坝.该内堤岸位于峡谷中段直线型地段,不具备形成点坝的地形地貌条件,综合分析认为该内堤岸是由垂直于峡谷轴向、自西向东的底流与沿峡谷向下的重力流交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一、概 述翻砂鼓水现象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地下承压水带着砂、碎石从地下一定的深处向外喷出,在地下形成暗沟和洞穴等不良的地质构造,从而影响江、河堤岸和建筑设施的安全,因此对此种险情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多年来,我们受地方水利部门的委托对该地长江堤岸多处翻砂鼓水险情进行过处理,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位于湖北省黄州城内的长孙堤,60年代勘察泵站地基时,因对钻孔封堵不严,近几年多处出现翻砂鼓水现象,每处平均面积高达0.18m~2,据不完全统计,枯水季节最大涌水处涌水量达4.4m~3/h,丰水季节达5.5m~3  相似文献   
8.
在多瑙河深海扇高分辨率反射地震资料中发现了以前鲜为人知的复合型海底模拟反射层(BSRs)模式,其声波特征显示与游离气有关.研究表明该模式与多瑙河扇独特的河道-堤岸系统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9.
长江堤防安全的稳定性是国家领导人一直很关注的大事.本文介绍了长江中下游重点堤岸典型堤段(黄冈段)的地质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及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及河势特征、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及堤岸物质组成等,对该典型堤段进行了稳定性分析.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土体稳定性计算与分析,表明堤岸土体在涨水和水位维持时期的稳定性要比天然状态时高,而在水位快速下降时,稳定性则迅速降低,此时,堤岸易产生滑坡.对于堤岸土体力学特性而言,弹性模量、泊松比和质量密度3个参数中,对稳定性影响最灵敏的是质量密度,次为泊松比,而弹性模量不敏感.对强度指标c、ψ值而言,通常认为破坏面内摩擦角对安全系数的影响要比凝聚力c大得多.实际上,这是有条件的,即在深层滑坡的情况下,上述论点可成立,而对于浅层滑坡而言,凝聚力c对安全系数的影响则明显增加.反过来说,当滑动面倾角一定时,对浅层滑坡问题,凝聚力c的数值通常比较小,而对深层滑坡问题,凝聚力c的数值则往往比较大.由此提醒,在浅层滑坡滑面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实验获取时,应对凝聚力c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0.
非饱和堤岸的渗流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芳枝  陈晓平 《岩土力学》2011,32(5):1561-1567
通过试验确定了非饱和黏土层的土-水特征曲线和强度参数,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非饱和堤岸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计算程序分析了非饱和土堤岸在河水位变动时的非稳定渗流场特征,结合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分析了河水位反复升降后非饱和堤岸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位快速上升时,堤脚渗透流速下降后又逐步上升并趋向稳定,河水位快速上升使堤岸边坡的稳定性降低,随着渗流场中孔隙水压力的调整,堤岸边坡的安全系数又有所回升;河水位骤降时,黏性土层饱和度变化相对滞后,水位骤降加大了堤岸的渗透流速,边坡的稳定性迅速降低,水位下降约120 h后堤岸边坡进入较危险时段;非饱和土的基质吸力提高了堤岸边坡整体稳定性,河水位反复升降降低了堤岸边坡整体稳定性,且河水位越低,水位反复升降对堤岸稳定性产生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