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4篇
  免费   1108篇
  国内免费   492篇
测绘学   396篇
大气科学   425篇
地球物理   1855篇
地质学   1000篇
海洋学   340篇
天文学   131篇
综合类   289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8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10篇
  1961年   4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零偏VSP资料解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用六级三分量检波器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导孔中实施了零偏VSP测量.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孔区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地震波速度主要介于4500~7000m/s之间,显著高于一般的沉积岩地区,而且随深度变化不明显.声波测井速度系统地稍低于VSP层速度,可能是由于井壁处岩石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造成的.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密度和岩性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榴辉岩的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均显著高于片麻岩类岩石;由榴辉岩退变生成的斜长角闪岩类岩石,其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均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主要与其退变质程度有关;超基性岩中的裂隙系统导致其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大幅度下降.由于榴辉岩与其他岩石类型之间存在较大的波阻抗差异,因此用零偏VSP资料标定该区地震波的地质层位是有效的.关于地震波反射的原因,通过综合研究地震波(包括反射纵波、上行转换横波、井筒波)的特征、岩石速度和密度分布以及井径变化,认为主要是岩性分界面、韧性剪切带和断裂(带),但还有一些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较详细地研究了无规取向、无吸收椭球体粒子的T-矩阵收敛问题。首先,简要概括了nmax的3种收敛方案和它们的基本特性。然后,应用1993年提出的数学收敛方法(M-方法)和1998年提出和物理收敛方法(P-方法)研究收敛问题。结果表明椭球粒子收敛精度对粒子的尺度参数,纵横比以及椭球体的种类(例如,长/扁椭球)有很强的依赖性。当粒子的尺度参数不太大时,甚至在极端纵横比的条件下,P-收敛方案优于M-收敛方案。  相似文献   
3.
关于非球形粒子光散射的T-矩阵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无规取向轴对称非球形粒子光散射的T-矩阵数值方法。然后,进一步研究了T-矩阵计算的收敛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关于无规取向无吸收非线形散射物体的物理收敛方法,我们研究了椭球粒子的收敛问题,结果表明我们的数值方法和T-矩阵计算程序是有效的, 收敛精度与粒子的尺度和形状有很强的依赖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的物理收敛速度优于NASA Mishchenko的数学收敛速序。  相似文献   
4.
在高准许直双极分子外流中,气体速度和离中心恒星距离的“哈勃”关系,可能是分子外流物理性质中最关键的特征。高速喷流驱动弓激波的方式能够解释这种速度结构。本建立起一组喷射角可变的微分方程组。用数值方法得出分子外流的速度结构,这些结构非常类似于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5.
科技进步是测绘事业发展的动力 ,讨论运用科技进步的评价指标 ,对测绘单位的科技进步速度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进行测算和分析 ,可以为测绘规划管理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The variation in the orbital period of the W UMa type contact binary V502 Oph is analyzed. The orbital period exhibits a wavelike variation with a periodicity of 23.0 years and an amplitude of △P = 1.24×10~(-6) days superimposed on secular decrease of dP/dt = 1.68×10-7 day per year. The long-term decrease may be accompanied by the contraction of the secondary at a rate of 83 m per year and a mass transfer rate from the primary to the secondary of 4.28×10~8 M per year. The short-term oscillation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presence of a third component. Orbital elements of the third body and its possible mas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8.
Observation of fluid parcel pathways in the Kuroshio Stream revealed a striking crossstream pattern associated with the Kuroshio‘‘ s meander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observed pattern, a two-dimensional kinematic model of a meandering jet was developed which could be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amfunction patterns and fluid parcel trajectories. The experiment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dependence of the water exchanges between the Kuroshio water and its surrounding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uroshio‘‘s meanders involved the downstream speed,phase speed and the amplitude of other propagating wave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fluid parcels could cross the meandering jet to and fro; and that the water exchanges between the Kuroshio and its surroundings increased with a) increasing meander amplitude, b) decreasing downstream speed, and c) increasing wave phase speed.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when the meandering jet was disturbed by other propagating waves, more effective water exchanges could be induced.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及邻近区域的S波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周兵  秦建业 《地球物理学报》1991,34(4):426-441,T001
本文收集了WWSSN台网和我国台网中13个地震台站的长周期地震记录,用140条10-90s瑞利波频散曲线和作者提出的Tarantola-Backus面波频散层析成象方法,作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速度反演,得出该地区岩石层速度结构的三维图象.结果表明,1.在10-110km深度范围内,速度结构出现与大地构造特征相关的分区性,显示出四个构造单元:青藏块体、柴达木-巴颜喀拉-三江块体、塔里木块体和印度块体.2.高原内部,深度为10-70km内速度较低,莫霍界面呈不对称盆形分布,藏北那曲附近地壳厚度超过70km,高原边缘壳厚为45-50km,90-110km为高速异常,表明高原内部存在上地幔盖层.3.高原北部的班公湖断裂和东部的三江断裂系是该区重要的分界线,是岩石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接触部位,可能是冈瓦纳古陆与欧亚古陆的缝合带.4.柴达木-巴颜喀拉-三江块体内部速度分布不均匀,地壳厚度由北向南从45km加深到60km;在深度90-110km存在一低速层.5.塔里木地块内速度随深度均匀增加,从地壳到上地幔110km内没有发现低速层.地壳厚度约50km.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旋挖钻机在花岗岩地层进行的硬岩钻进试验中钻头的使用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试验中,在抗压强度为100 MPa的硬岩中钻进速度可达10~30 mm/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