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8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测绘学   108篇
大气科学   106篇
地球物理   122篇
地质学   410篇
海洋学   28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50篇
自然地理   40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etlands in the Jianghan Plain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wetland types in lake area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and they fulfill many uses and functions related to hydrology,waste assimilation, ecosystem productivity and biodiversity. Owing to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especially excessive reclamation from lakes, the shrinking process of the lakes has been accelerated. Wetland ecosystem has show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ulner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wetland ecological function in the Jianghan Plain, this paper presented an index system related to productivity, st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e computed the values of the relative weights of the indexes, and evaluated the vulnerability level of the wetland ecosystem by the method of multi-indexes. The case study showed that the fragile extent of wetland ecosystem in the Jianghan Plain is 5.6. This means that the wetland ecosystem in the Jiang-han Plain is laid to the state of middle vulnerability. Therefore, the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eco-rehabilitation in the JiangJaan Plai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会作为以非营利性为目的的学术性社会团体组织正在从"婆婆"的暖怀中分离出来,直接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如何使自己的航船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不致沉没?如何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风浪的席卷中占有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是当前学会不可回避而且亟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以广西土地学会为例,从学会所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入手,研究学会自身应对生存挑战的能力与把握机遇力求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苏莫查干敖包特大型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苏莫查干敖包矿床是迄今为正在全球范围内找到的最大规模单一萤石矿床.萤石矿体大多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沿下二叠统碳泥质板岩(夹灰岩透镜体)与流纹质火山岩接触带分布,并且与中生代花岗岩类侵入岩体具有密切的空间分布关系.流纹质火山岩和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值分别为(276±10)Ma和(138±4)Ma,它们分别是海西晚期和燕山中期酸性岩浆活动的产物.萤石矿体主要由4种类型矿石所构成,即石英-萤石型、石英-硫化物-萤石型、萤石-石英型和方解石-石英-萤石型.矿物组分有萤石、石英(蛋白石、玉髓)、方解石、绢云母和绿泥石,个别样品中有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毒砂和锡石.围岩蚀变自矿体中心向外分别为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和高岭石化.钕、锶和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萤石矿床是多期次和多阶段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成矿作用分别发生在海西晚期和燕山中期,并以后者为主.海西晚期富碱质酸性岩浆喷发活动为层纹状和条带状矿体以及矿源层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相比之下,燕山中期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不仅为细晶质、伟晶质和角砾状矿体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动力和热力来源,而且是成矿流体对流循环的"发动机".苏莫查干敖包矿床属于与花岗岩类深成侵入岩体有关的热液型萤石矿床,成岩(矿)物质来自壳、幔混合源,其中壳源组分占有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曾多次云集北京及陆桥沿线各大城市,就新亚欧大陆桥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作用,资源聚集与整合,新的发展思路及政府协调等问题举行高层论坛,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设性意见,对全面提升连云港东桥头堡的综合竞争实力,促进陆桥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20(2):41-43
素以“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著称的福地——赣榆县,地处苏鲁交界,海州湾畔,有“江苏北大门”之称。全县总面积1402.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87万公顷,下辖18个镇,435个行政村,人口104万。境内有孔子相鲁会齐侯的夹谷山,秦始皇鞭石成桥的秦山神路,山清水秀,物华地肥,气候宜人,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2年11月在亚大湾大鹏澳进行的连续30d(每日采样一次)观测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方法,分析大鹏澳非养殖区中各浮游植物优势种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其生长与演替的主要理化因子.建立秋季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模型,并与春季的大鹏澳现场调查建立的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生境变化(降雨)对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秋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发生不同的演替过程。春季浮游植物对资源的竞争较为激烈,大量降雨引起海水中营养盐浓度升高,促进并维持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高密度生长,待营养盐被大量消耗后,中肋骨条藻数量下降,减轻了对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的生长压力而使其成为优势种;而秋季水温较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较春季大为减少,中肋骨条藻和柔弱菱形藻对资源的竞争较为缓和,使外界环境变化成为影响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原因;降雨期间虽然营养盐增加,但环境变化使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雨后柔弱菱形藻数量不能恢复,水体中高营养盐浓度促使中肋骨条藻出现生长峰值。  相似文献   
7.
林岳夫 《海洋信息》2002,(4):9-10,18
福建省是一个具有战略区位优势的海洋资源大省,合理开发海洋优势资料、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对推进福建省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既要加大海洋资源开发的力度,又要加强海洋资源的保护,合理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发挥科技优势,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相似文献   
8.
晋江河口及泉州湾湿地生物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永源 《台湾海峡》2005,24(2):183-188
泉州湾受晋江河口径流影响很大,导致湿地生物的水平分布与盐度的分布紧密相关.大致分为湾外和外湾种、内湾低盐种、感潮河段咸淡水种.长腕和尚蟹、扁平蛛网海胆和文昌鱼仅分布在外湾或湾外的砂质海底.3种红树植物、互花米草、招潮蟹、弹涂鱼是内湾泥滩的优势种.咸水草是感潮河段咸淡水指标种.河蚬虽是淡水种,也分布在低盐河段.  相似文献   
9.
大型海藻龙须菜与锥状斯氏藻间的营养竞争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生物和化学方法研究了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与赤潮生物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 (Stein) Loeblich Ⅲ)共培养时二者的生长情况,以及二者之间营养盐NO-3、PO3-4竞争的情况.结果显示,两者共培养时,由于龙须菜的影响,锥状斯氏藻的生长周期以及所能达到的最大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所下降,且受抑制程度随龙须菜起始密度的增大而增强;而锥状斯氏藻对于龙须菜的生长不构成明显的影响.当龙须菜起始密度较低时(0.2、0.1gFW/L),共培养组微藻细胞密度的下降是因为水体中NO-3的耗尽;当龙须菜起始密度较高时(0.5gFW/L),共培养组微藻细胞密度的下降可能是因为龙须菜与微藻之间的“互荫效应”,或者龙须菜能够分泌出足够浓度的克生物质所致.龙须菜可作为有效吸收营养盐的大型海藻,用以降低近海水域富营养化程度及有害赤潮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10.
详细介绍了自组织竞争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构、原理和钻孔岩性自动识别过程,给出了神经网络模型在钻孔岩性自动识别过程中的有效性实例。自组织竞争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组织能力、自适应能力和较高的容错能力;与BP算法相比较,计算量小,收敛速度快,且不需要已知的先验信息而自动确定分类类别。钻孔岩性识别结果与岩心地质编录的对比试验表明,在砂岩型铀矿测井数据的解释中,应用自组织竞争人工方法可较好地完成钻孔岩性自动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