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7篇
  免费   604篇
  国内免费   749篇
测绘学   241篇
大气科学   229篇
地球物理   215篇
地质学   1731篇
海洋学   480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205篇
自然地理   128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宁潭岩体是由马田、亭子、陈冲、老虎头 4个单元组成的遭受了变形变质改造的花岗岩复式岩体。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反映该岩体属后碰撞强过铝花岗岩。其源区既包含有不成熟的富含长英质物质的特性 ,也有成熟的、富含粘土的特性。岩体的形成温度为 85 0~ 92 5℃ ,同位素年龄为 35 4~ 4 4 0Ma。可能是加里东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后 ,在拉伸构造作用下岩浆底辟侵位而成  相似文献   
2.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地质、蚀变与成矿   总被引:54,自引:17,他引:37  
驱龙超大型矿床是一个产于后碰撞伸展环境下、与大洋俯冲无关的新型斑岩铜矿。文章通过对驱龙铜矿床地质、蚀变与矿化的详细研究,建立了驱龙中新世岩浆演化序列,初步查明了岩浆浅成侵位的构造控制要素,厘定了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及空间展布规律,查明了引起各期蚀变事件的地质记录及矿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成矿物质沉淀的机制,初步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型。研究表明,驱龙铜矿中新世斑岩是闪长质深部岩浆房不断演化的产物,花岗闪长岩中新发现的、结晶时间为22.2Ma左右的闪长质包体可近似代表深部岩浆房组分,依次产出的花岗闪长岩、呈岩株或岩枝产出的P斑岩、X斑岩及最晚期的闪长玢岩(15.7±0.2)Ma,均为深部岩浆房连续演化的产物,岩浆持续6Ma左右。岩浆演化过程中角闪石、斜长石不断的结晶分异,导致了岩石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组成的规律性变化,斑岩埃达克质的特征也因岩浆演化过程中角闪石等矿物的不断结晶分异而引起。X斑岩中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表明,岩石可能形成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大面积产出的花岗闪长岩为驱龙铜矿最主要的含矿围岩,容纳了驱龙矿床70%以上的矿体,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组成,具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近EW向产出,其浅成就位可能受背斜控制,其后的各期斑岩均沿该侵位中心上侵,而冈底斯地壳中新世的快速抬升与剥蚀是导致含矿斑岩浅成侵位的根本原因;矿区内的SN向裂隙带既不控岩,也不控矿。浅成侵位的斑岩及深部岩浆房均发生了流体出溶。发生了大量流体出溶的深部岩浆房,是矿区早期蚀变流体的主要来源,显微晶洞构造及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流体出溶的地质记录。蚀变主要有3种类型,分别为早期的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以及晚期的长石分解。钾硅酸盐化可分为2个阶段,即蚀变矿物以次生钾长石为主的早期钾硅酸盐化和以次生黑云母为主的晚期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因产出的岩石类型不同,蚀变矿物组合具有明显差异性:产于叶巴组地层中的青磐岩化相对较强,蚀变矿物以绿帘石为主;产于花岗闪长岩中的青磐岩化相对较弱,蚀变矿物以绿泥石为主。晚期长石分解蚀变以破坏长石类矿物为特征,蚀变矿物主要为绢云母-绿泥石-粘土等。石英和硬石膏贯穿于上述各种蚀变中。空间上,钾硅酸盐化位于斑岩体及其周围地区,青磐岩化位于钾硅酸岩化外侧。后期形成的长石分解蚀变强烈叠加了早期钾硅酸盐化,介于钾硅酸盐化带与青磐岩化带之间。与早期钾长石化有关的脉体主要为不规则石英-钾长石脉,与晚期黑云母化有关的脉体主要为不规则至板状的石英-硬石膏脉、黑云母脉,与青磐岩化有关的脉体主要为板状的绿帘石-石英脉,与晚期长石分解蚀变有关的脉体主要为板状黄铜矿-黄铁矿脉及黄铁矿脉;在早期钾硅酸盐蚀变与晚期长石分解蚀变转换阶段,发育一组板状的石英-硫化物脉。早期不规则的脉体形成于斑岩结晶早期、矿区裂隙小规模发育阶段;晚期的板状脉体形成于斑岩弱固结或固结之后、矿区大规模连通裂隙发育阶段。驱龙矿区的铜矿化分布较为均一,主体产于花岗闪长岩中,其中,铜矿化主体形成于黑云母化蚀变阶段,转变阶段及长石分解阶段也有大量铜的形成;钼主要形成于转换阶段,长石分解蚀变阶段也有产出。黑云母化阶段,铜的沉淀与角闪石黑云母化、斜长石钾长石化过程中Ca2 的大量释放有关;转换阶段,铜钼矿化可能与压力和(或)温度骤降有关;晚期铜矿化与长石矿化蚀变阶段,斜长石绿泥石化、黑云母绿帘石化过程中Ca2 及Fe2 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3.
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浅成侵位的岩浆出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一般由梳状石英与细晶(斑岩)岩交互生长而成,少数产于斑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其内的原生包裹体被认为是初始流体出溶的可靠记录.作者在西藏驱龙铜矿床中首次发现了具有单向固结结构的石英.研究表明,驱龙UST石英存在于后期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部位,部分为高温β石英;UST石英中原生包裹体的成分主要为高盐度液相,除石盐子矿物外,还含有硬石膏等其他子矿物.阴极发光及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初始流体的出溶发生在高温(t≥573℃)、高压(P≥150~200 MPa)条件下,出溶的流体为高温、高盐度[w(NaCkeq)为44.5%~58%]流体,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因形成压力较高,判断UST石英不可能由较浅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岩枝冷凝出溶而形成,从而推测驱龙铜矿床深部存在着孕育成矿斑岩的大型岩基.  相似文献   
4.
驱龙斑岩铜钼矿床是迄今为止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铜矿床.文章根据对驱龙矿区各类岩石破裂裂隙的野外实测数据,结合矿区已有钻孔品位资料,分别绘制了矿区地表破裂裂隙等值线图、走向投影图及梅花图、钻孔5 000 m海拔标高水平切面Cu、Mo品位等值线图.研究结果表明,驱龙斑岩铜钼矿床的岩石中破裂裂隙相当发育,连成一片,没有明显的多个高值中心,空间上破裂裂隙呈放射状产出;5 000 m海拔标高水平切面显示Cu、Mo矿化较强、较均匀,矿化呈面状,为典型的由单一斑岩体侵位造成的中心式矿化特征.据破裂裂隙和Cu、Mo矿化空间分布,可确定驱龙矿区岩浆中心和矿化中心均位于钻孔405、1205、801、809所围成的矩形区域附近.  相似文献   
5.
陈萌  罗哲西 《地质学报》2008,82(2):155-164
尖吻兽(Akidolestes)是新近在中国辽宁省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发现的对齿兽动物,保存了非常完整的头后骨骼。其齿列特征表明它属于鼹兽超科(Spalacotheroidea)中的鼹兽科动物(Spalacotheriidae),该科是以臼齿齿尖呈对称三角形排列、上下臼齿反转咬合为特征的单系类群,是现生兽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类)的近亲,拥有许多兽类骨骼的原始特征。尖吻兽区别于张和兽科的特征是具有更宽大的下颌冠状突和臼齿齿尖呈更小的锐角排列。对尖吻兽的骨骼解剖学和比较形态特征的研究,表明尖吻兽演化模式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新疆北部库尔提蛇绿岩中角闪片岩的原岩恢复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尔提角闪片岩产于库尔提蛇绿岩南部岩片中,与斜长花岗岩呈互层产出。这套角闪片岩的不相容微量元素组分显示了大洋中脊和岛弧玄武岩的双重特征,主要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以及平坦到亏损的轻稀土(LREE)配分模式。原岩恢复的结果表明,该角闪片岩的原岩为亚碱性的拉斑玄武岩类。库尔提角闪片岩亏损的LREE、高ε_(Nd)(t),以及关键元素比值(Th/Nb,La/Yb和Th/Yb)呈正相关都表明,其源区可能以MORB地幔为主,同时还伴有少量弧组分。因此,我们认为其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同时推断该区弧后盆地存在一个二阶段的熔融演化模式:第一阶段,大约在晚古生代早期,古亚洲洋向西伯利亚板块发生北向俯冲,在会聚板块边界,弧火山岩被从含水的地幔楔中提取出来,留下一个亏损地幔;第二阶段,随着古亚洲洋板块持续消减,在中-晚泥盆世形成了库尔提弧后盆地,下部的亏损地幔发生了小比例的部分熔融形成了这套角闪片岩的原岩。  相似文献   
7.
新疆北部后碰撞与幔源岩浆有关的成矿谱系   总被引:18,自引:12,他引:6  
新疆北部与后碰撞幔源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主要有四类:铜镍硫化物矿床、钒钛磁铁矿矿床、钛铁矿-铜镍硫化物复合矿床和玄武岩型自然铜矿床。上述四类矿床成矿时代相近(主成矿期为二叠纪),空间相邻,跨构造单元分布,彼此之间可出现过渡或复合矿床类型,构成了独特的后碰撞与幔源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谱系,也是中亚型造山后碰撞阶段颇具特色的成矿组合。依据其成矿专属性的不同,新疆北部与幔源岩浆有关的矿床可分为两个系列:钛铁系列和铜镍系列。钛铁系列以尾亚矿床为代表,以高钛富碱为特征,为碱性系列,REE总量高,LREE富集,ε_(Nd)(t)近0值,其含矿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峨嵋大火成岩省钒钛磁铁矿含矿岩体特征一致,推测其含矿岩浆来源与地幔柱活动有关;而以黄山、喀拉通克为代表的铜镍矿床成矿岩体,以相对富镁为特征,属钙碱系列和拉斑玄武岩系列,REE总量较低,模式曲线呈LREE略富集的平缓型分布,ε_(Nd)(t)为明显的正值,可能来自亏损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新疆北部后碰撞阶段除发育了与幔源岩浆有关的成矿谱系外,还发育了与造山带有关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这种既有地幔柱成矿又有造山带成矿的双重特性,可能是二叠纪地幔柱活动与造山(后碰撞)作用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后压浆技术对于提高桩体的承载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通过某桩基工程成功应用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总结了该技术的工艺流程及施工要点,同时说明后压浆技术对于改善桩侧及桩端阻力的适用性,对于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车载伽玛能谱测量数据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放射性测量过程中,受仪器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需要对仪器性能进行检查.介绍了GR-660车载伽玛能谱测量系统,对仪器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进行了实验分析.介绍了噪声调整后奇异值分解方法和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系统分析方法,通过处理航空标准模型实测数据来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应用变异系数方法对区域铀含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不同粘土矿物水敏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改变砂样中的粘土矿物的种类和含量,结合咸淡水之间的单一和驱替实验,研究不同粘土矿物的水敏性特征。在单一的咸水和淡水情况下,当砂柱中的粘粒含量≤1.5%(重量比)时,其渗透系数基本不发生改变,即使粘粒含量从1.5%增加10%,其渗透系数也仅下降约一个数量级。各种粘土矿物中,蒙脱石导致含水介质渗透系数的下降最为明显,高岭土和伊利石约是其影响值的一半。咸淡水驱替实验中,加入蒙脱石颗粒的砂柱的渗透系数急剧下降,当蒙脱石含量达3~4%时,渗透系数已经下降的极低,可以看作不透水层,而加入高岭土和伊利石的砂柱的渗透系数没有急剧变化。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是:不同类型的粘土颗粒吸附不同数量的水分子,形成数量和大小不同的胶体团,使得介质渗透系数的变化量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