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9篇
  免费   356篇
  国内免费   542篇
测绘学   361篇
大气科学   208篇
地球物理   231篇
地质学   1419篇
海洋学   297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73篇
自然地理   33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2篇
  1951年   3篇
  1950年   3篇
  1944年   2篇
  1941年   2篇
  1927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贵州省9个市州为研究单位,选取10个经济发展指标,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结合GIS技术,测度了贵州省9个市州域2006~2016年10年来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贵州省各市州区域经济内部差异明显,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空间关联性,上升区与下降区均集中分布;各项指标数值相对比较大的地区,最终得分不一定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 SRP 概念模型的祁连山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概念模型,从地形、气候、植被和社会经济 因子选取 8 个评价指标,利用遥感和 GIS 技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求取权重,对祁连山地区启动 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研究前后近 10 a 的生态脆弱性程度进行系统、定量地评 估,旨在揭示生态脆弱性的分布特征、时空演变及动因,为区域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从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分布来看,祁连山地区主要以轻度和重度脆弱为 主,脆弱性程度从西北向东南地区逐渐减弱,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度小,海拔高,生态环境较为恶劣 是导致脆弱性程度较高的原因;(2)祁连山地区 3 期生态脆弱程度呈逐渐下降趋势,综合指数分别 为 3.307、3.118 和 3.103;2005 年 生 态 脆 弱 性 较 高 ,极 度 脆 弱 面 积 为 28 610 km2,2010 年 下 降 为 11 723 km2,2015 年降低为 6 174 km2,极度脆弱面积逐渐减少;(3)从祁连山地区生态脆弱性演变动 因来看,8 个指标对生态脆弱性影响均较为显著,但在不同的时间影响程度各不相同,2005—2015 年 3 期数据中对生态脆弱性影响最大的均为植被指数,降水次之,地形因子影响最小。总体来看, 近年来祁连山地区生态脆弱性程度有所降低,但仍然需要加强保护力度,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 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潮汐应力、构造应力、地震断层和岩石破裂滑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作用的力学模式,该模式将潮汐应力与地震应力作用相结合,描述了沿地震主压应力和地震主张应务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对发震断层的力学作用方式,从而切入潮汐应力触发地震的物理机制,认为潮汐对地震的触发作用在实质上归结为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的促滑作用,这种促滑作用分增压型和减压型。在此模式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的不同类型地震的潮汐触发性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计算了中国及邻区一千多个地震震源处沿主压应力P轴和主张应力T轴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分量,分析了这些量对发震断层的作用方式,按纬度区域统计了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类型以及它们与潮汐应力作用方式的关系,得到了如下结论: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的比例随区域纬度增加有减小趋势,其中,走滑型断层的比例在低纬区较大,而倾滑斜型断层的比例在中高纬度区较大;对整个统计区域而言,受增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数比例大于受减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对不同的纬度区域,不同的潮汐应力作用方式与之促滑的发震断层类型也有不同的分布特征。最后,本文将中国及邻区受到潮汐触发作用的地震按构造应力区域划分,计算了这些地震发震时刻的日月位置参数,得到了各构造区域上具有潮汐触发物理机制的地震发震时的日、月位置参数分布图象。  相似文献   
4.
5.
张之燊 《福建地质》1992,11(3):156-163
武夷山脉中段晚太古代宇宙尘赋存于上太古界天井坪组。粒度一般为0.15-0.2mm,最大0.32mm,最小0.042mm,形态呈单球体、不规则形或碎片状,以前者为主。在扫描电镜下表面具烧蚀、蜂巢状气印、气孔状、刺(瘤)突趁、晶洞及偏心双层等结构。宇宙尘由内核和熔壳组成;内核是自然铁(a-Fe),含Fe、Cr、Ni、Co等元素;熔壳是磁铁矿或方铁矿,除Fe外尚含Si、Al、Cr、Mn、S等元素:根据其结构、构造组成和物质成分的综合分析结果,并与国内文献资料进行对比,本区宇宙尘可能是铁陨石在大气中的消融物或在太空中的碎裂物。  相似文献   
6.
在20℃、4℃、-10℃、-20℃四种温度下贮藏马面卵巢,对其中磷脂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并利用薄层层析分析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贮存3d后马面卵巢中磷脂各组分的相对百分比。结果表明马面卵巢中磷脂的损失率随贮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在不同温度下贮藏3d,磷脂各组分的相对百分比都发生了变化;随贮藏温度的升高磷脂酰胆碱的降解速度大大加快,所占的百分比快速下降,而溶血磷脂酰胆碱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相对而言,-20℃下贮藏数天,磷脂的含量及组分的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7.
就在人们担心石化能源将被耗尽时,科学家们在海洋和冻土带发现了一种新型洁净能源——可燃烧的“冰”。其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CH4·H2O),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貌似冰状可以燃烧的固体,俗称可燃冰。据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所含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需求。这无疑给未来的能源需求带来了福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可燃冰的发现纯属偶然。在上世纪30年代,为了输送天然气,铺设了输气管道,但工程人员发现,一些输气管经常奇怪地被…  相似文献   
8.
9.
侯书恩  常诚 《地质实验室》1996,12(3):135-138
将原子吸收光谱法应用于电镀注保高含量组分分析。以空气-乙炔火焰次灵敏线测定镍,钴,锰,N2-O乙烯高温火焰测定硼,空气-乙炔火焰发射法测定钠,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加标回收率96%-106%。已用于实际样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井孔水位微动态形成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井孔地下水位微动态是地壳附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壳中产生附加应力的主要因素有地球固体潮、大气压力变动、降雨与地表水体的荷载及断层活动等。井孔水位微动态形成的基本过程是:产生附加应力→含水层变形与孔隙压力变化→含水层—井孔间产生水流运动→井孔水位发生升降。本文从岩土力学与地下水动力学的观点,对于上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