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8篇
地质学   13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黑土地”,是指困腐殖质积累高而土色深暗发黑的黑土、黑钙土等.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这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可高达5~15,是华北平原上褐土的3~6倍,太湖平原水稻土的2~3倍.且具有土层疏松、通气透水、保墒性好等特点一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截至2013年底,黑龙江垦区共完成土地整治项目227个,新增耕地38.4万亩。目前,垦区正在实施的项目171个,预计新增耕地面积66.15万亩。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有一群为了守护黑土地始终孜孜不倦、忘我工作的人,他们就是黑龙江垦区国土资源局的干部职工们。近年来,垦区国土资源局引导当地建设发展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为助推黑龙江粮食产量提升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3.
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与成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黑土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稳压器”的重要责任。然而,由于长期超负荷开发利用导致黑土日益退化,黑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受到严重制约。理论与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保护黑土地、推动黑土耕地质量和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发展模式。综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东北黑土区的发展现状与技术概况,从保护性耕作在土壤保持、保墒效益、结构改善、固碳培肥和土壤生物多样性增加、节本增效等方面系统评估了东北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后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提出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以促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推动保护性耕作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5.
万顷碧波,稻囤千座。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尤如巨大的地毡,平展开覆盖在龙江的大地上,昭示着这黑土地资源的丰裕,昭示着这里的富庶和文明。从寸土寸金的江南到广阔无垠的龙江大地,耕地资源的巨大反差使这里的管理者们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和巨大压力。耕地少是一种压力,耕地多又是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6.
“现在熬的粥怎么不香了?”“黑龙江的黑土地,原来有1米厚的土层,而现在只有40厘米到60厘米。”“我们不但担心城市化加速的土地需求,冲击18亿亩耕地红线,现在还担心重金属污染对耕地的侵袭。”  相似文献   
7.
故乡的黑土地镶嵌在大山间,贴在小溪旁.它被青山绿水切割成一方方,一块块,一框框,看上去就像色彩斑斓的地图.它把大山装点得丰富灿烂、多姿多彩.在我们眼里,黑土地不仅有画一般的美丽,诗一样的意境,更有山一样的厚实,天一样的高远,魂一样的鲜活.  相似文献   
8.
七月的黑龙江,群山斑斓,江花胜火。放眼广袤的黑土地,麦浪翻滚,稻香阵阵。春种一颗粟,秋收万粒子。这一片神奇富饶的沃土,以飞翔的天鹅状示人,总是带给我们无限向往和深深的希冀。  相似文献   
9.
以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黑土有机质分析数据为基准,以目前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土壤有机质分析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定量研究绥化市北林区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近30 a以来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41.16×10-3下降到37.68×10-3,土壤有机质流失率达8.45%;20世纪80年代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5×10-3~45×10-3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3.93%,而目前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0×10-3~40×10-3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24%;研究区82.1%的土地面积土壤中有机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仅有17.9%的土地面积土壤中有机质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研究区黑土地以轻度和轻微土壤有机质流失程度为主,仅在张维镇和四方台镇中南部、秦家镇中西部以及连岗乡中北部等局部地段土壤有机质流失程度达中度和重度,这为精准施策开展黑土地土壤有机质流失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单纯利用光谱信息建立土壤硒含量反演模型时,通常会产生模型精度受限、模型参数难以解释的问题,该文基于硒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开展综合建模.以黑龙江省海伦典型黑土区为研究区,利用CASI/SASI航空高光谱数据、土壤理化性质和地形因子,在筛选模型变量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法建立综合模型.结果 表明:硒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与有机质、全氮、全磷、Al2O3、Fe2O3、MgO、CaO、pH呈极显著正相关,与SiO2、Na2O呈极显著负相关;硒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相对较弱,其中与起伏度和地形粗糙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在光谱特征上,硒与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主要体现了有机质和铁锰氧化物的光谱吸收特征.将筛选的相关指标按照不同组合方式进行建模和对比讨论,结果显示光谱、理化性质和地形因子均对提升模型精度有贡献,整体上光谱和理化性质占主导地位.当模型自变量为全部3类数据时,模型的建模和验证精度均为最高,表明综合模型不仅提升了硒元素的建模精度,而且改善了模型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